共22题,约12340字。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叙事作品大多以直述和顺叙为主,这种叙事方式虽能简洁地对历史进行记述,却造就了较为刻板凝滞的叙事风格。而《左传》叙事正打破了这一现象,成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中的“另级类”。它擅长运用多种叙事技巧,活跃文本,使叙事带有“富艳”的风格。尤其是它常在历史记述中运用预叙手法,将对未来的预示穿插到与人物相关的种种异象中。这一独特的手法,避免了史书记述的单一叙事,增加了叙事文本的趣味性。
而这种手法在与人物相貌有关的异象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左氏笔下,人物异貌的现象不在少数。他们一出生便带有异于常人之处,或虎状豺声,或手有异纹。此类现象往往带有某种预见性,暗示着此人今后异于他人的特殊际遇。从这一角度出发,人物的相貌之异可以理解为一种预叙。虽然不同于占卜、预言之类显而易见的预见性叙述,但其特殊的相貌就已经包含着对未来事件的暗示,如《左传•宣公四年》所记子越椒之貌。子越椒出生时便有着熊虎之状、豺狼之声,因此子文感到不详,极力劝子良杀了子越椒,并预言不杀他则必有灭族之灾,子良不肯。而后子越椒果然残虐无德,若敖氏如子文所预言,惨遭灭族。
(摘编自赵嘉鑫《预叙在〈左传〉人物异象中的功用探赜》)
材料二:
《红楼梦》采取种种带有暗示性的手法进行预叙,具体形式灵活多样,大体有三种。
一是通过图画的形式。如第五回所写的“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一页“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这幅画不仅暗含林黛玉、薛宝钗的姓名,而且还暗示了两人不幸的命运。
二是通过诗词曲的形式。如第五回所写的《红楼梦》套曲,其中《终身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相对来说,占卜、预言对于事件的预见性叙述属于显性预叙,而《左传》中的以特殊的相貌暗示未来事件属于隐性预叙。
B. 诗词、谜语等文学样式的模糊性、双关性使作品中的一些语句在表面含义之下隐藏着深层含义,这些含义都属于“预叙”。
C. 一则故事可能要讲上很长时间,只要说书人对全书做出导向性的暗示,听众就会跟随说书人的节奏进入情节,感受到魅力。
D. 古典小说通过预叙使读者获得整体的情节,这种整体性会增强读者的感悟力量,让读者在对人生宇宙彻悟后可以教化他人。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分析了《左传》作为史书对直述、顺叙的突破,材料二分析了《红楼梦》作为小说在预叙方式上的灵活多样。
B. 材料二认为预叙与全书的人物塑造、故事叙述有机融合,才算构成了较为完整、严密的预叙系统,这种观点很辩证。
C. 材料三引用德国本雅明的言论,直接论证了讲故事的艺术是普通大众的艺术以及预叙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是必要的。
D. 材料一、二均使用举例论证的方式,使道理深入浅出;材料二、三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使文章思路清晰。
4. 请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为“预叙”下定义,不超过60字。(4分)
5. 在《醒世恒言》第三十三卷“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的头回故事结束后,叙述人说道:“这便是一句戏言,撒漫了一个美官。今日再说一个官人,也只为酒后一时戏言,断送了堂堂七尺之躯,连累两三个人,枉屈害了性命。”请指出其中哪些是预叙,并结合材料分析预叙部分的作用。(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忆平乐
冯至
六年前,十一月下半月里的一个早晨,我们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那时正是长沙大火后,各地方的难民潮涌一般地到了桂林。抗战以来,如果说南京失守是第一个挫折,那么武汉撤退显然是第二个挫折了,大家不知道此后的局势将要怎样发展,但对于将来都具有信心。人们好像很年轻,报纸上虽然没有多少好消息,同时几乎天天要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