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590字。

  河南省郑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小徐村西,齐国故城小城西门的外建筑基址群,近日正式被确认为稷下学宫遗址。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的高等学府,东周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盛景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
  关于稷下学宫的位置,多部历史文献都指向齐故城西门外,不过没有言明究竟是在齐故城大城西门外还是小城西门外。另有说法认为,稷下学宫在小城南门外,或稷山之下。但中国历史上所办官学,都附属于政治中心,往往处于国家中枢的西侧,因此稷下学宫不会建在荒郊的稷山下,只会处于齐故城附近。而通过考古勘探和发掘,除了齐故城小城西门外这处建筑基址群,其余文献言及的地方,均已排除。
  考古发现,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紧贴小城而筑,小城城壕直接把其圈护在内,可见两者是一体规划、一体建设的。(如图所示)田氏代齐后,把宫城从大城内迁到小城,同时决定兴建稷下学宫。如此,既把官学置于肘腋之处,便于利用和控制;也将之与中枢相隔,内外判然有别。从这样的设置中可以看到,田氏代齐迁都与建设稷下学宫并举,争霸天下的雄心昭然若揭。
  (摘编自蒋肖斌《稷下学宫遗址确认,那是中国“最早的大学”)
  材料二:
  为什么是在稷下学宫发生了百家争鸣?除了稷下学宫为学者们提供了优厚的待遇,还和当时的历史条件、学术思想发展的状况密切相关。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创时期,其标志就是先后出现了老子、孔子和墨子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以及他们创立的学派:道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氏代齐后,将稷下学宫内迁至小城肘腋处,这种做法便于田氏加强对官学的利用和管控。
  B.先秦学术思想的发展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在战国中后期以百家争鸣为标志达到高潮。
  C.稷下学宫的创立改变了列国之间山川阻隔、交通不便的状况,为古代学术思想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D.稷下学宫中学者们的争鸣方式,与《人应当坚持正义》所体现的古希腊的问答、辩论传统相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将稷下学宫称为中国"最早的大学",在还原其考古勘探和发掘过程时辅以图片说明,较材料二、三更加直观。
  B.材料二开篇点题,以设问方式引出话题,认为若没有齐桓公田午创立的稷下学宫,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百家争鸣就可能不会出现。
  C.材料三认为《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的创作者克服了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为历史纪录片高质量影视再现开拓了创新路径。
  D.三则材料以稷下学宫为中心话题,分别介绍了稷下学宫的遗址所在、学术意义和影视呈现,它们之间在逻辑上是递进关系。
  3.下列选项,有助于确认“稷下学宫遗址”实际位置的一项是(3分)
  A.西汉刘向《别录》记载:"齐有稷门,齐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其下。"
  B.东汉徐干《中论》有云:"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
  C.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叹曰:“故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
  D.北宋司马光在《稷下赋》写到:"高门横闵,夏屋长檐,樽明洁,几杖清严。”
  4.《孟子》记载孟子与告子二人曾在稷下学宫围绕“人的本性”多次论辩。请根据材料二相关内容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5.一部纪录片如何才能做到对复杂而庞大的历史题材进行创造性转化?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拳击家  【美】海明威
  尼克一骨碌起身,抬头目送末节货车拐过路轨,不见了灯光。他摸摸膝盖,裤子划破了,皮肤也擦破了,两手都擦伤了,眼圈准保发青了,已经感到痛了。
  这个扳闸工真是混帐东西!
  “来啊,小子,”那家伙说,“我给你看样东西。”他上当了,刚走过去,他的双手双膝就磕在路轨旁边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