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5640字。

  2022-2023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分餐制的历史可上溯到史前时代,它经过了不少于3000年的发展过程。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而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是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而高桌大椅的出现,成为分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②西晋王朝灭亡以后,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陆续进入中原,建立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频繁的战乱,还有居于统治地位民族的变更,使得中原地区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正是这种大的历史变革,导致了家具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席地而坐的姿势也随之有了改变,常见的跪姿坐式受到更轻松的垂足坐姿的冲击,这就促进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公元5~6世纪,束腰圆凳、方凳、胡床、椅子等新出现的高足坐具,逐渐取代了铺在地上的席子。
  ③在敦煌285窟的西魏时代壁画上,我们看到了年代最早的靠背椅子。有意思的是,椅子上的仙人还用着惯常的蹲跪姿势,双足并没有垂到地面上,显然当时的高足坐具使用不久或不普遍。在同时代的其他壁画上,又可看到坐胡床(马扎子)的人将双足坦然地垂放到了地上。洛阳龙门浮雕所见坐圆凳的佛像,也有一条腿垂到了地上。
  ④及至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1955年在西安发掘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之兄高元理墓,发现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他端坐椅子上,双足并排放在地上,这是唐代中期以后已有标准垂足坐姿的证据。可以肯定地说,在唐代时,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变。
  ⑤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如传世的《备宴图》,描绘了宫中大宴准备情形:在巍峨殿宇的侧庭,摆着大方食桌和条凳,桌上摆满了餐具和食品。还值得一提的是传世绘画《宫乐图》,图中十多个作乐的官女,也是围坐在一张大案前,一面和乐,一面宴饮。所不同的是,她们坐的不是多人合用的大条凳,而是一种很精致的单人椅。
  ⑥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通,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都是如此。家具的革新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分餐向会食的转变,没有这场家具变革是不可能完成的。
  (摘编自王仁湘《分餐制在古代中国至少流行了三千年》,有删改)
  材料二:
  ①在古代中国,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主要的饮食工具,出现最早且被用作主要取食工具的是“匕”,是一种状如匕首、介乎刀和匙之间的餐具,长柄浅斗,像今天的汤勺。要理解在古代中国,为何“匕”作为饮食工具比筷子出现更早也更为重要,我们需要仔细考察历史上中国人通常摄入的食物种类。
  ②饮食史专家倾向于把食物分为两类:谷物类和非谷物类。以就餐而言,前者显然更重要,因为在许多地方,“吃一顿饭”通常就等于“吃了一种谷物”,无论是大米、小麦、小米还是玉米。这种表达方式,说明了谷物食品的重要性。而非谷物类食物被称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敦煌285窟的壁画上出现了靠背椅子,洛阳龙门浮雕出现了有一条腿垂到地上的坐圆凳的佛像,都可以证明中国人的坐姿最终完成了革命性的改变。
  B.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相当普遍,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如高力士之兄高元理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传世绘画《宫乐图》等。
  C.水稻早熟新品种的引入,麦饭代替小米粥成为主食,石磨的推广运用,以及合餐制的逐渐普及,这些都使得筷子渐渐成为了中国人主要的进餐工具。
  D.“匕箸”这两种配套使用的餐具在词语表述上显示出勺子在早期中国人进餐工具中的重要地位,也暗示了中国人餐桌上“饭”与“菜”的主次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秦汉之际,中国人已经采用合餐制。
  B.李商隐的《贾生》一诗中有“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可见,唐代席地而坐的跪式坐姿依然出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C.李白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杜甫的“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都可以证明唐代时筷子是极其重要的进餐工具。
  D.古代中国的高足家具,在唐末五代,在品种和类型上已基本齐全,而此时会食也十分普遍,这说明只要家具发生变革,分餐就会变成会食。
  3.根据材料,如果穿越回古代,你看不到的场景是(   )(3分)
  A.战国时秦国人用“匕”吃小米粥。 B.汉武帝坐在靠背椅子上会见朝臣。
  C.东汉人用石磨将小麦研磨成粉。  D.苏轼和朋友们宴饮时使用筷子。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使用的论据类型,假如要你写一篇关于“中国人饮酒器皿的演变”的文章,你可能采用哪些论据?请简要陈述。(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
  陈芳  董瑞丰  刘宏宇
  “天眼”之父南仁东,2017年11月17日被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4年,8000多个日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为崇山峻岭间的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调试期的“天眼”已经一口气发现多颗脉冲星,成为国际瞩目的宇宙观测“利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天眼”与“天宫”“蛟龙”、大飞机等一起,被列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