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410字。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山东省济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大自然保持敬畏之心,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智慧。
首先,“天人合一”的生态认知。我国关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易经》强调:“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继而庄子提出:“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管仲提出“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可见,中国古代先贤已经认识到自然界是万物之根本,强调尊重自然,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古代先贤已经察觉到人与万物处于平等地位,要具有仁爱之心。北宋张载在《西铭》中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在张载看来,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与物都有公平发展的权利。该一理念充分体现了儒家“仁民爱物”的思想,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和价值追求。其次,我国古代的“虞衡制度”在法律层面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周礼•天官•太宰》中记载,“以九职任万民,三曰虞衡。”虞衡是古代管理山川林泽的官员,负责保护管理各种山水林木资源,对破坏生态行为予以约束。
由此可见,早在商周时期古人便利用制度和法律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夺农时,不灭民功,为后人对待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文化经验,至今值得借鉴。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成与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摘编自张松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成逻辑与纾解路径》)
材料二: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人与自然的关系绝不是费尔巴哈机械的镜式反映,而是有机的共生共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破坏生态环境就等于毁弃人类的存在根基与未来发展之路,不但不能维持人类正常发展的需要,而且连生存基本条件也会丧失殆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最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古代先贤就已经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要有仁爱之心。
B.设置虞衡官员,可以约束破坏生态的行为,这表明古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视。
C.人类历史上一些古国文明的日渐衰败及至消亡,都是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所导致的。
D.四大文明古国皆是生态良好的地域,如果没有这种良好的生态环境,文明无从谈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中华文明史以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为发展主线,可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C.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居民毁林失地的历史教训,警醒我们必须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D.人类中心主义者主张资本“逐利”,这极大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繁衍及可持续发展。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李白《落日忆山中》)
B.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 (《管子》)
C.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孟子》)
D.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荀子》)
4.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天人合一”理念对当下环境保护的启示。(4分)
5.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4分)
山东省日照市2022级高一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任何一种艺术作品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作为人类情感结晶的诗歌自然也不例外。体现诗歌存在状态的时空是现实的物理时空,而在诗歌内部,诗人具体描绘的艺术世界自成一个完整独立的小宇宙,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时空。诗歌的艺术时空是现实时空和诗人心理情感交汇融合的产物。诗人将现实时空诉诸内心感受,最终经过诗歌作品得以具体呈现,其中灌注了诗人丰沛的情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