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070字。
浙江省七彩阳光浙南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返校联考
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郑和开通了横渡印度洋的中非海上航线,直抵东非沿海诸国,成功开启古代的中非官方外交。中非学界对此的研究,对打破以“欧洲发现非洲论”和“中国威胁论”为代表的“西方中心论”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学术界长期讨论的重要话题。郑和航行的目的历来众说纷纭,有“踪迹建文说”“贸易说”“外交说”以及所谓的“原始殖民主义说”等。大部分史学家认为“踪迹建文说”经不起推敲。“贸易说”是学界较多接受的说法。不少学者认为,对外交往才是郑和下西洋的主因。
尽管国内学界大多在“外交说”和“贸易说”之间讨论,国外亦有不少学者表示赞同,但仍有一些海外学者强调郑和下西洋的军事性,甚至冠以“原始殖民主义”。这些学者仅看到郑和率领了军队,却无视远洋航海防卫的必要性,诚可谓让偏见遮住了眼睛。郑和使团虽拥有精兵,但并非用以征服他邦、掠夺别国领土、财富,而仅用以自卫。总括诸说,可以发现,郑和远航非洲基于平等尊重而非高人一等,基于和平交往而非军事目的,基于平等贸易而非掠夺欺诈。
郑和远航开启了中非文明互鉴的新面貌。首先,中非两大文明共同推崇的和平理念的思想根源是双方背后的哲学默契。在非洲传统部落,人们信仰乌班图,以慷慨之心分享所得所有,建立稳固的团体关系。很显然,这些基本理念与中国儒家哲学颇为契合。例如,“仁”与“和”是中华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养成我们崇尚和平、亲仁和美、协和万邦的民族性格。这种精神育于郑和身心之中,使他对到访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一视同仁、一律平等,给予较高礼遇。
此外,中非文明之间的共通性还建基于双方的社会基础均植根于古代的农业文明。这与追求海权与扩张、崇尚武力与征服、重视金钱与利益的殖民主义价值观形成鲜明反差。从思想根源追溯,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传统注重冲突,轻视和合,很容易导致极端的排他性。与此不同,亚非文明则崇尚多元与包容,认为只有尊重文明多样性,才能避免走向单向度的世界,人类才有光明的前途。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主席提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使中非关系得到升华,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成为中非友谊的真实写照。郑和精神以“仁和为先、宽容开阔、以义统利、太平共享”的内涵,为新时代的中非关系奠定了历史根基。郑和的“和平之旅”“友好之旅”已成为一个象征符号,是当今人类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宝贵历史资源。
(摘编自李新烽《郑和远航非洲与中非文明互鉴》,有删改)
材料二:
“中西文论互鉴”是指具有不同文论传统的中西文论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各自发展,具体表现为“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两种形式。中西文论互鉴是中西文化互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中西文论互鉴并非想象中的其乐融融。“多样”意味着“差异”,“差异”必会有“分歧”,“分歧”则易生“矛盾”。因此,“互鉴”的过程必然面临一系列亟待破解的难题。
首先,中西文论互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转型时代之后“西学东渐”的强势冲击与“中学西传”的被动反应之间的不对等对话问题。这种不对等体现在将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民主、科学视为先进文化,进而将传统视为封闭、落后、需要革新的对象。从晚清到五四,在这种西学先进、“中学”落后的文明等级的逻辑下,“中学”唯有现代化,才能除旧布新,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中国古代文论也唯有进行现代转化,才能适应现代文学及其未来发展的要求。
其次,中西文论互鉴中长期存在的弱者心态问题。所谓“弱者心态”是指在中国近代以来在中西文化交流互鉴中长期自卑于积贫积弱的中国而形成的文化心态。这种弱者心态导致中西文论互鉴时呈现出
(摘编自曾君、林非凡《“化”作为方法:中西文论互鉴的方法论反思》,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多种诠释,综合各种理论来看,其中“外交说”才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
B.如果那些指责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原始殖民主义”的学者,能够正视远洋航海防卫的必要性,就不会对郑和率领精兵护航产生这种误解。
C.郑和远洋航海的精神内涵奠定了新时代和平友好、合作共赢的中非关系的历史根基,符合新时代建设“一带一路”的发展原则。
D.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论封闭、落后的面貌唯有接受先进西学的影响,才能除旧布新,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传统哲学“仁”和“和”的理念对郑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对到访国家,无论大小贫弱,一视同仁,均给予较高礼遇,也使他的远航成为了和平友好的象征符号。
B.中西文论互鉴过程中,因为中西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难免会导致在互相学习、彼此借鉴中产生分歧和矛盾,因此,“互鉴”的过程需要我们有克服各种难题的心理准备。
C.21世纪以来,“文化输出”的口号代表了中国文论界在中西文论互鉴中的主动性姿态,这标志着中国文论打破了弱者心态,实现了对等交流。
D.张志扬提出将曾经影响深远的“西学东渐”改为“西学中取”,这是对“西学东渐”背后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西学中取”类似于鲁迅的“拿来主义”。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材料二中,“中西文论互鉴中平等对话”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A.钱钟书笔记体著作《管锥编》采取“以西注中”方式,推动了此后互释、互通的中西比较诗学的发展。
B.王仁俊《格致古微》中主张“西学中源”说,提出“表古籍之微,发西学之覆,将以严华洋之辨,大中外之防”。
C.曾国荃《遵旨筹议防务疏》曰:“形而下者为器,此外夷之所擅长也;形而上者为道,此中华郅治之隆也。”
D.茅盾在《小说月报》开辟《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特刊,并在引言中为西方的“弱小民族”发声:“所以一切民族的精神的结晶都应该视同珍宝。”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把当今世界格局划分为八大文明,并认为未来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将是“文明的冲突”。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分析当今中国处理多元文明碰撞的智慧与之有何不同?(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春天的婆婆纳
宋梅花
婆婆纳开在三月,紫蓝色的小花儿,像田埂上的星星。
每年婆婆纳开时,南门口的人都能闻到铜婆煮的果茶香。听说,煮果茶,是铜婆的家传秘方。
铜婆无儿无女,很勤快,每天清晨提着一对水葫芦去河对岸打水。铜婆顺着岩板儿路,一直走到码头。船工们说,这整个庸城,起得最早的怕是铜婆。
河对岸草滩上有股水,从草根下沁出来,随便喝一口都是甜的。久而久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