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980字。

  永安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返校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二重证据法是近代王国维对自己研究中国古史所运用的基本方法的概括。1925年,王国维在为清华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总论》时最早提出二重证据法:“我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这种方法突破了传世文献互证的限制,以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解。
  通过这种方法,新材料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旧材料可以得到重新鉴定,而人们有关古史的立论,可以得到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双重判定,从而也就会做到确凿可信。作为一种古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二重证据法具有一定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如认为“纸上之学问,赖于地下之学问”,体现了逻辑方法论原理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首要环节的要求;主张“综合贯通以类其同,分析比较以观其异”,不仅体现了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运用,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体现出两者的有机结合;要求在古史研究中对不同的材料“参互求之”,表明了对比较法的重视;强调“由全以知曲,致曲以知全”,则体现和贯穿着对归纳法和演绎法的运用。
  (摘编自《逻辑学大词典》)
  材料二:
  上世纪后半期,史学界进一步拓宽研究路径,注意运用民俗学、神话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古史,推动古史研究朝民俗学、神话学及人类学的路向发展。作为古史辨派的成员和顾颉刚的弟子,历史学家杨向奎在新时期学术复兴的语境中提出三重证据法。杨向奎在其所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序言中称:“文献不足则取决于考古材料,再不足则取决于民族学方面的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研究中国古史的专家,王国维撰写了《古史新证》,并把史学界研究中国历史所运用方法概括为二重证据法。
  B.敦煌地区在唐宋以前是氐羌族群活跃的区域,当地保留至今的西游故事,属于黄现璠三重证据法中的“口述史料”。
  C.结合各自关注领域,学者们重新解读了三重证据法,他们相互借鉴,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拓宽了史料。
  D.许多游牧民族曾将猴的形象作为祖先图腾,这些信息证实了神猴哈努曼形象确实在河西走廊出现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向奎运用了民族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古史,提出三重证据法,认为民族学的材料可以补文献与考古之不足。
  B.陈寅恪提出的三重证据法,主要是地下之实物、纸上之遗文、异族之故书、传世古籍、外来之观念和旧有材料的互证。
  C.徐中舒的三重证据法以二重证据法为基础,吸纳了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少数民族知识来研究中国历史。
  D.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以二重证据法为根基,他将考古材料分为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第三重证据便是有字考古资料。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的是(3分)(     )
  A.宁夏贺兰山新石器时代的角羊岩画 B.西安半坡遗址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C.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D.山东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
  4.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三,概述四重证据法包含哪四重。(4分)
  5.请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从一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实现了哪些理论上的飞跃。(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营长轶闻
  管抨
  抗日战争时,我们军分区警卫营长武英俊,每次往火线上调动部队,他都像个逞强的小孩子,向着弹雨纷飞的战场,挺直着腰板儿,站在高岗上,拿望眼镜观察敌人。从他身边跑过去的战士,要是有人猫着腰,他便大声挖苦说∶"那位老大爷,嘿,我说那位老大爷!"
  臊得那年轻战士满脸通红,拔起腰板儿,跑上去了。
  武英俊长得并不英俊,黝黑的脸,窄细的眼睛,但是身材却也彪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