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490字。
诗歌鉴赏题
1. 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 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角声满天”写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的战争场面,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
B.“半卷红旗”写将士们乘夜奔袭之状。夜寒霜重,战鼓擂不响的细节,更突出悲壮的气氛。
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D.此诗用三个画面,涵盖了将士们在不足一昼夜的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
(2) 请自选角度赏析划线诗句。
2. 【甲】满江红
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乙】夏日绝句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①靖康二年(1127年),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及赵氏亲属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宋高宗赵构不顾有识之士极力反对,带领群僚仓皇南逃,建都临安,本诗即作与南渡之际。
(1) 甲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 。
(2) 下列关于乙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
A.本诗从内容看,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借项羽的宁死不屈辛辣地讽刺了赵构君臣的丧权辱国、怯懦畏惧、只顾逃命苟安的丑恶行径。
B.李清照是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
C.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D.“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不肯”一词,将那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
3.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问题。
【甲】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 甲乙两首诗词写作背景各异,甲诗写于唐代由盛而衰的① ______ (历史事件)之后,乙词写于北宋末年② ______ (历史事件)之后。甲诗中的“国”是指③ ______ ,乙词中的“簪缨”代指④ ______
(2) 甲乙两首诗词都运用了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试结合诗歌相关诗句,具体分析作者各自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①,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注释】①渚:水中的小洲。
(1) 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寻”字为诗眼,全诗围绕着“寻”字,逐渐展开。全诗叙事、写景、抒情浑然一体,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风格自然清新。
B.首联的“莓苔”写出常道士所居之地的清幽僻静,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青苔铺路,没有人间喧嚣。我们由所居之境可以想见常道士的超然出尘。
C.诗歌的颈联写诗人寻常道士不遇后,信步山行,忽然遇雨,雨后的青松显得更加苍翠可爱,不期然竟然到了溪水的源头。表现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D.尾联写溪水边的野花灿烂开放,在这深山之中无人欣赏。诗人不由得黯然神伤,觉得自己就如这野花,满腹才华却无人欣赏,只有与花“相对亦忘言”。
(2)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所表现的画面。
5. 阅读《雁门太守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