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共同点.docx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表达方式的不同.docx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相同点和不同点.docx

  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表达方式的不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书写的主要功能是记事、指意、表达意义。但是,发展到后来却成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书法。书法也被称为“心画”,画的不是客观对象,而是画心灵所感受到的东西。核心是独特的原创性:写自己的心情,创立自己的风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在很多方面都和现代艺术的追求有很高的相似度,但却比西方现代艺术早了一千年。文人对书法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后来便发展到将书法的笔墨引入绘画,那么绘画也不再是画自然客体,而是画主观体验。文人画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形成了。
  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无论是简约古朴的甲骨文,还是气势雄浑的金文,对美的追求都是一以贯之的。但书法成为艺术表现的语言,形成在王羲之时期。他的《丧乱帖》的书写形式,经典地表达了他的心境和情感。
  我们一起来仔细看看这件作品的内容: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
  大致意思是,时局动乱不堪,祖墓惨遭破坏,实在令人追思难抑,哀嚎不止,痛彻心肝。即使祖墓很快修复了,我也没有机会赶回去凭吊,悲哀之情愈来愈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面对着纸,我泣不成声。
  他的那种悲怆、无奈之情,在文字中表露无遗。古代强调厚葬,给去世的家人准备一个好地方安葬,使他们在那儿能够安享另一个世界的生活。另外古代还有“祖荫”的概念,祖先的安葬和陪葬的方式,对后代有直接影响。如果由于战乱或其他原因不能在合适的地方安葬祖先,宁可暂时不安葬,也不能随意乱葬。祖坟被破坏当然是很严重的事件,所以才会给王羲之带来这么大的打击。这件作品也让我们再一次看到古人的生死观,活着的人和故去的人之间的纽带,永远不会断裂。
  王羲之不仅用文字描述了这种丧乱之际“痛贯心肝”的感受,还用书法的形式把它呈现了出来。这件作品,字体都不平正,轻重缓急变化很大,起始比较沉郁,越写越感到愤慨悲伤,笔走龙蛇,感情随着笔尖恣肆宣泄而出。在绘画中,色彩和笔触能够直接表达情绪。用墨写在宣纸上的中国书法,笔力和笔痕同样能直接表达情绪。王羲之这件书法,开启了以文字的线条形态和结构表达感情的先河。即便你不能完全辨认出王羲之的每个字,也一样能从书法线条的轻重缓急、间架结构里,感觉到书写者速度、力度乃至激动情绪逐步的变化。
  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说:“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捺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
  从功能性的记事、表意,转变为抒发性的、表现性的创作,这是从古代艺术向现代艺术一个巨大的飞跃。中国不是唯一一个重视书法的国家,欧洲很早也发展出了哥特式的书法,此外阿拉伯书法也非常有名,还有很多种字体。但这些书法的根本目的依然是表述所书写的内容,是用特定的书写规则表达某种意思和装饰性的美感。这一点是很多美术史家从来没有谈过的,我们需要用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古代艺术,能理解这些变化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曹星原《<丧乱帖>:书法如何成了艺术》)
  材料二:
  对中国人来说,美,是对生活、生命的升华,但它们从来不曾脱离生活,而是与日常生活相连、与内心情感相连。我们看秦碑汉简、晋人残纸,在上面书写的人,许多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他们对美的追求却丝毫没有松懈。时光掩去了他们的脸,他们的毛笔在暗中舞动,在两千年之后,成为被我们伫望的经典。
  永和九年的兰亭雅集,王羲之趁着酒兴,用鼠须笔和蚕茧纸一气呵成《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文字开始时还是明媚的,是被阳光和山风洗灌后的通透,是呼朋唤友、无事一身轻的轻松,但写着写着,调子却陡然一变,文字变得沉痛起来,真是一个醉酒忘情之人,笑着笑着,就失声痛哭起来。那是因为对生命的追问到了深处,便是悲观。这种悲观,不再是对社稷江山的忧患,而是一种与生俱来又无法摆脱的孤独。《兰亭集序》寥寥324字,却把一个东晋文人的复杂心境一层一层地剥给我们看。于是,乐成了悲,美丽成了凄凉。实际上,庄严繁华的背后,是永远的凄凉。打动人心的,是美,更是这份凄凉。
  (摘编自祝勇《汉字,书写之美》)
  1.两则材料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始终在群体共生的维度中思考人类的各种问题。整体性体现在中国思想从来没有脱离整体来思考个体,个体永远是整体之中的个体,整体与个体
  ……
  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共同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使儒学与新时代同行。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历史根基、当代价值、国际视野、人类高度的原则,做好儒学当代使命的阐释。把握儒家“和而不同”“与时俱进”“经世致用”的精髓,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化的交流互鉴,探究以儒学“传承与创造性转化”“理论与制度创新”等为内容的使命践行路径及保障体系。
  儒学为现代社会发展难题的解决提供智慧。以“尊仁”“崇德”“尚和”为特征的儒家学说,蕴含着化解人类社会发展难题的中国智慧,儒学的“尚和”思想对培养人的群体意识,纠偏现代社会个人主义倾向等方面具有借鉴价值。儒家关于人与万物之间和谐共处的处世智慧为应对现代社会出现的个人至上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以及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儒学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儒家注重“德”“行”统一,以“行”释“德”,立足实践阐释道德价值的行为表达。儒家伦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心理、道德性格、道德品质。儒家的“德行伦理”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有机联结,其本质是将个人与国家、伦理与政治相联系。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汲取儒家“德行伦理”的思想精髓与道德精华,并在社会实践中丰富发展。
  儒学有益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修己安人
  ……
  非连续性文本专题训练----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理想夙愿,而且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梦想,把国家、民族和个人连接为一个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实现中国梦意味着必须实现国家富强。国家富强既体现为国家经济实力强、科技实力强、国防实力强等“硬实力”方面的“富强”,又体现为国民素质高、民族凝聚力强、文化创新力强、国际影响力强等“软实力”方面的“富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实现中国梦意味着必须实现民族振兴。民族振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要求。在革命战争年代,民族振兴主要体现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民族振兴主要体现为中华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我们今天强调实现民族振兴,主要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和远大追求。
  实现中国梦意味着必须实现人民幸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中国梦最根本的是实现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正是这样一个新时代,为14亿多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摘编自《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梦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2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