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410字。
山西省运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诗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陶冶、教化着一代代中国人,塑造着我们的语言、思维和价值观。通过《诗经》进行的教化,称为“诗教”。在“诗教”传统的奠立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便是孔子。孔子特别重视《诗》的作用,他曾讲:“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孔子的意思是,学习《诗经》会对青年人产生多方面的帮助:诗“可以兴”,《诗经》中的作品可以使人精神振奋,激发正能量;诗也“可以观”,展现出不同时代的人物事迹、政治好坏、风俗美丑,有助于青年人了解时代、了解社会;诗还“可以群”,有助于人际交往,增进沟通;诗又“可以怨①”,委婉地表达不同意见,温和地抒发负面情绪,起到安抚心灵,调和矛盾的作用。这四条,后来被归纳为“兴观群怨”,一直沿用至今,它不仅适用于《诗经》本身,也适用于它之后的诗歌乃至更广泛意义上的文艺创作,道出了优秀作品积极的社会功能。
(摘自张毅《孔子这样建立“诗教”》,《光明日报》2022年11月11日,有改动)
材料二:
《论语•阳货》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怨”只是四个作用里的一个,而且是末了一个。《诗•大序》并举“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没有侧重或倾向哪一种“音”。《汉书•艺文志》申说“诗言志”,也不偏不倚:“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司马迁也许是最早不两面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习《诗经》可以使青年人有多方面的收获,“兴观群怨”概括了优秀文艺作品积极的社会功能,不仅仅限于《诗经》本身。
B. 锺嵘认为诗歌可以在诗人处于困境时起到安慰、排遣、补偿的作用,这个观点和弗洛伊德“借幻想来过瘾”的观点完全不同。
C. 孟子认为,高子对《小弁》的认识是浅薄的。事父母有可以怨和不可以怨的分别:亲之过大者可以怨,亲之过小者不可以怨。
D. 从儒家的伦理政教角度而言,事君可以怨,即臣子“献否”的过程,臣子向君主提出意见,劝善归过,兴利除弊以成就君主之政。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了解当时人们重阳节佩戴茱萸、登高饮酒等风俗,体现了“诗可以兴”的功能。
B. 虽然《诗•大序》没有强调治世、乱世和亡国之音哪一个更重要,但是《论语》将诗“可以怨”放在最末,可见其地位最低。
C. 司马迁和锺嵘关于“诗可以怨”的说法是不同的,司马迁是针对死去的人而言的,而锺嵘是针对活着的人而有所感发的。
D. 郑人闲暇时议论政事的好坏,子产听取百姓的声音,调整施政措施,改非归善,这符合孔子事君“勿欺也,而犯之”的观点。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诗可以怨”观点的一项是( )
A.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B.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C.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D.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 三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 清人沈德潜认为杜甫《新婚别》中“‘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一句,近于怨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选择的道路
【美】欧•亨利
“落日快车”在一座水塔边停下加水,还加了一些对它不利的东西。有三个人爬上了车头:“鲨鱼”多德森、鲍勃•蒂德博尔和约翰•大狗。他们把三件家伙的圆口子对准了司机。
“鲨鱼”多德森和鲍勃认为旅客是品位不高的矿石,没有筛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