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0700字。

  2023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下学期一轮检测(一模)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意境说也是中国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它的影响,它的生命力不下于文气说。意境说最初只应用于诗歌,后来波及小说。废名说过:“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所谓“唐人绝句”,就是不着重写人物,写故事,而着重写意境,写印象,写感觉。物我同一,作者的主体意识很强。这就使传统的小说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小说和诗变得难解难分。这种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这种小说的语言也就不能不发生变化。这种语言,可以称之为诗化的小说语言-因为它毕竟和诗还不一样。所谓诗化小说的语言,即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纯散文的语言。这种语言,句与句之间的跨度较大,往往超越了逻辑,超越了合乎一般语法的句式(比如动宾结构)。比如:“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故人往事•收字纸的老人》)如果用逻辑紧严、合乎语法的散文写,也是可以的,但不易产生如此恬淡的意境。
  强调作者的主体意识,同时又充分信赖读者的感受能力,愿意和读者共同完成对某种生活的准确印象,有时作者只是罗列一些事物的表象,单摆浮搁,稍加组织,不置可否,由读者自己去完成画面,注入情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种超越理智,诉诸直觉的语言,已经被现代小说广泛应用。如:“抗日战争时期,昆明小西门外。米市,菜市,肉市。柴驮子,炭驮子。马粪。粗细瓷碗,砂锅铁锅。焖鸡米线,烧饵块。金钱片腿,牛干巴。炒菜的油烟,炸辣子的呛人的气味。红黄蓝白黑,酸甜苦辣咸。”(《钓人的孩子》)这不是作者在语言上耍花招,因为生活就是这样的。如果写得文从理顺,全都“成句”,就不忠实了。语言的一个标准是:诉诸直觉,忠于生活。
  文言和白话的界限是不好分的。“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不觉到了济南地界。”是文言,还是白话?只要我们说的是中国话,恐怕就摆脱不了一定的文言的句子。
  中国语言还有一个世界各国语言没有的格式,是对仗。对仗,就是思想上、形象上、色彩上的联属和对比。我们总得承认联属和对比是一项美学法则。这在中国语言里发挥到了极致。我们今天写小说,两句之间不必,也不可能在平仄、虚实上都搞得铢两悉称,但是对比关系不该排斥。比如:“罗汉堂外面,有两棵很大的白果树,有几百年了。夏天,一地浓荫。冬天,满阶黄叶。”如果不用对仗,怎样能表达时序的变易,产生需要的意境呢?
  (摘编自汪曾祺《小说语言的诗意》)
  材料二: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在具体创作中,怎样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首先,作家要承认文学语言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汪曾祺说,语言是思想,语言是文化,语言更是一个生命体。既然是生命体,就要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感情和色彩。沈从文评判优秀文学语言的依据,就是要“浸透了作者的人格和感情”。同时,文学语言又不能像橘子皮那样随意剥离。它表面看是技巧和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