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860字。

  德宏州2022-2023年度高一年级秋季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一监测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材料二: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仍旧延续下去。
  B.“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
  C.乡土中国是依靠户籍制度建立起定居型社会,对血缘、地缘有着依赖性。
  D.生人社会具有高流动、全方位、多元化、主动流动的特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
  B.进城务工人员即便遭受陌生关系,但大多数情况下仍能够依靠血缘、亲缘、地缘等结成亲密社会关系网络,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
  C.在村落共同体中,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透明,人们的行动容易被人知晓,不需刻意为之。
  D.城市社区居民的交往经历着从同质化到异质化的过程,人与人之间交往以情感联系为基础,以市场交换为主流。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B.在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和村落共同体发生着变化。
  C.从乡土中国到迁徙中国,人际交往方式、内在文化乃至社会治理理念都发生了改变。
  D.迁徙中国的大规模、高水平、主动的人口流动,伴随着静文化的退化以及动文化的建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4分)
  5.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中国需要采取哪些积极措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娃的心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眼前是翻卷着泥浪的黄河河面,右首是陡峭冷峻的悬崖石壁。身后,十余位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也相继跪倒。稍远处,十余匹战马石雕一般撑蹄昂首。三叩之后扬起头来,司令涕泪交流。
  每到清明,他都不忘给逝去的先祖烧香叩拜。现在,他以从未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