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3540字。
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创作诗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行为,是人类情感意识的自觉流露。在一个文学传统深 厚和文学氛围浓郁的国度里,人们既喜欢探讨一位伟大小说家诞生的历史背景,也热衷追问 一部划时代小说巨著孕育的时代动因,然而却很少思考小说家卓尔不群的首要前提,在于他先天就具有诗歌天赋和后天所积累的诗歌才华。一部小说作品之所以成为传世经典,恰恰是以一首首诗篇作为序曲和前奏的。小说家不一定是诗人,诗人也不一定是小说家,但一个卓越的小说家必定对诗性有深刻理解。
在诗情洋溢的环境中,在诗才张扬的氛围里,诗人就会拥有超高的语言标准和严谨的文字尺度,粗话、脏话、空话和套话与他们毫不搭界,这正如一名高素质的建筑师对屋宇、马路、园林的设计所具备的美感应当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一样,他必须避免垃圾设计成为城市建筑的主体。一个诗人应当甄别语言的雅俗、高低、美丑,应当保持语言的整饬、洁净和美妙, 那些重复的词语和泛滥的文牍不应畅行于诗歌世界。人们的思维情感必须始终保有畅想的春色,天真、纯情、隽永应当被诗人所关切所珍视。当诗歌受到人们万千宠爱之时,这些诗歌一定充溢着浓郁诗思和深挚妙想。
如果我们不坚持诗歌的标准,我们的文字必然会变得粗鄙和流俗,此时诗歌也许成了顺口溜的勉强提升,成了劣质文字的分行排列。诗人也许由于其文字难以连缀成篇,也许由于 其笔下缺少语法逻辑,也许由于其创作之心有余而文章功力不足,而成为蹩脚的码字工匠和 平庸的二流写手。一些人由于普遍失去了与他人、宇宙的同体感,整天孤独地面对世界,难 免遗落与诗同格的浪漫乃至诗歌本身。诗的表达是人与世界建立关系的途径,而且还是一种最重要的途径,因为许多时候概念语言不能表达人们内心最孤独最深彻的呼喊与呻吟,人们因此从心底祈盼诗呼唤诗,诗歌也因此成为能让人们充分感受到生命特质的另一种呼吸。有鉴于此,诗歌始终倾听并及时反映那种与生俱来的人的“原悲伤”,有时与哲学乃至宗教一样,告诫人们面对苦恼和正视困惑,所以,诗人被法国早期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称之为“灵视者”。当诗人被现实生活击打得丢盔卸甲、身心俱焚,却可在众神的祈祷和祝福下再度复生。在诗人的众多作品中,虽然有一些令他们悲伤和留恋的现世风景,但更多的是“心灵的风景”,而细腻表现“心灵的风景”恰恰是诗歌远胜于其他文类的地方。
当今时代,诗歌的璀璨点绘着无数国人的古老梦想,以诗怡情、以诗养性、以诗明志成为一种引领社会进步的文明风尚。特别是抗击新冠疫情、实施探月工程研发大国重器和歌颂时代楷模等,这些事物和英雄,一起来到了当代诗人面前,在丰沛情感和高尚思想的催生下, 它们将激发诗人磅礴的想象,将凝结成崇高的诗歌意象,最终建构成激昂壮阔的当代史诗。
(摘编自刘金祥《坚守创作的诗性意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作者认为,小说家卓尔不群的首要前提,在于他先天就具有诗歌天赋和后天积累的诗歌才华。
B. 小说家不一定是诗人,诗人也不一定是小说家,但是小说家必须要理解诗性,否则就 无法创作。
C. 诗情洋溢的环境和诗才张扬的氛围,能够促使诗人拥有超高的语言标准和严谨的文字 尺度。
D. 很多时候人们无法通过概念语言表达心声,所以诗的表达成了人与世界建立关系的最重要途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第二段在论证诗人应当甄别语言的雅俗时,以高素质的建筑师为例,进行了对比论证。
B. 文章第三段,运用假设论证和引用论证,意在告诉人们,诗歌是人与世界建立关系的 途径。
C. 文章指出,只要诗歌能始终倾听并及时反映“原悲伤”,就能与哲学和宗教一样让人 脱离苦恼。
D.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式,语言表达通俗生动,围绕“坚守创作的诗性意识”这一论题展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诗人甄别了语言的雅俗、高低、美丑,保持了语言的整饬、洁净和美妙,就能写出好作品。
B. 我们要坚持诗歌的标准,以避免文字变得粗鄙和流俗,避免诗歌成为顺口溜的勉强提 升。
C. 有些现世风景会令诗人悲伤和留恋,但细腻表现“心灵的风景”是诗歌胜于其它文类 之处。
D. 具有丰沛情感和高尚思想的诗人,借助想象,能把重大事件和英雄建构成壮阔的当代史诗。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约 6500 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 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 4000 米,地壳厚度可达 80 千米。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
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 14 座 8000 米级山峰、绝大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