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500字。
丹东市2022-2023学年度(下)高三年级期初检测
语 文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大小人物各类日记的整理、出版、研究工作如火如茶,所谓“日记学”颇具 规模,也使“日记”这一特殊的文字品类,增添了更多的认知可能,成为一道别致的文化 现象。日记作者大多按年月日记录当时的时代背景、经济动态、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友 朋往来、私人生活等不同侧面,内容包罗万象,蕴藏丰富。这让众多读者在大饱眼福的同 时,也得以在碎片化的阅读中,拼接日记主人的人生轨迹,汲取深厚广博的智慧。
日记犹如当下的朋友圈,作者在选择“对所有人可见”或“对自己可见”时,所顾忌 的程度肯定不同。比如鲁迅先生的日记,最初具有备忘性质,不具备“作品性”,也不亲 近读者。鲁迅生前并不准备发表自己的日记,在鲁迅手定的著述目录二纸中,就不包括日 记。在日记体杂文《马上日记》中,鲁迅先生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谈到自己的日记。对于 自己日记的读者,鲁迅强调说:“我本来每天写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大约天地间写着 这样日记的人们很不少。”至于日记的内容,他写道:“我的日记……写的是信札往来,银 钱收付,无所谓面目,更无所谓真假。”
对于自己特意写给别人看的日记,鲁迅曾有过率直幽默的自白:“因为这是开首就准 备给第三者看的,所以恐怕也未必很有真面目,至少,不利于己的事,现在总还要藏起来。” 对于那种“以日记为著述”的日记,比如“上自朝章,中至学问,下迄相骂,都记录在那 里面”的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鲁迅颇不以为然。对这套日记,鲁迅曾以调侃的口吻 评价道:“若有志在立言,意存褒贬,欲人知而又畏人知的,却不妨模仿着试试”,但同时 也指出此书“不像日记的正脉”。
依鲁迅先生的逻辑,“欲人知而又畏人知”的心态偏离了日记正脉。正是由于日记具 有相当的私密性和敏感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名人时贤的日记很少公开,很少引起关注。
日记,是人们生活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回顾自己思想变化、心灵升华的一面镜子, 乃个人心灵独唱。致力于日记写作与传播数十年的自牧先生,有此见解:“日记首先要真 实,其次才讲文采。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不可自欺欺人。修饰润改过往的日记,便等于 篡改过去的历史。 一个人,要敢于对过往的一切予以承认,发生了的,便是存在;存在了 的,就成了历史。”
考据学者、文化史学者、传记作家特别重视日记,是因为他们从日记这个“宝藏”里, 能够见到“活的”关于个人、关于当时社会的记载。如何确保“活的”就是“真的”呢?
第 1 页 共 8 页 高三语文
在源头上,日记作者有所隐瞒的现象,不胜枚举。而碍于隐私和其他各种原因,日记整理 过程中也存在删削。清史研究专家孔祥吉教授曾指出,中国的封建文人是要面子的,为了 种种原因,他们把已经写好的日记进行改删。因此,要特别注意考据的问题,否则会误入 歧途,写出不真实的历史。
(摘编自卢昱《擦亮日记中的真实镜像》)
材料二:
在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中国日记学”也应进入学术规划之中。在《晚清日记 中的世情、人物与文学》的前言中,张剑指出,既有的中国近代日记研究存在缺乏总体性 研究、日记文献整理不足、日记文献整理品质不高、缺乏新鲜视角与深入挖掘等问题,希 望通过全面清理中国近代日记文献遗产,写出一部具有学术导航和学术深度的“中国近代 日记文献叙录”,精心选择一批学术价值高、流传稀少以及数据库难于辨识的稿钞本日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日记是特殊的文字品类,虽然给读者呈现的是碎片化的阅读,但是内容丰富多彩,几 乎涵盖某一时期的方方面面。
B. 日记的作者有权选择日记是只给自己看,还是也可以允许别人阅读,只不过不同的选 择带来的顾忌程度有所不同。
C. 有时一些名人不愿意公开自己的日记,这是日记本身的私密性决定的;而受到人们普 遍关注的日记则敏感性较低。
D. 我们需要全面清理中国近代日记文献遗产,写出高水平学术著作,这样有助于解决中 国近代日记研究存在的问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近年来,撰写日记的人越来越多,直接促进日记学的规模发展,这已经成为当今社会 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B. 日记能记录人们日常生活,也能帮人回顾个人心路历程。自牧先生认为对以前日记修 饰润改的做法不可取。
C. 要想确保“活的”就是“真的”,必须重视对日记的考据,这是因为有些日记存在有所 隐瞒或删改的情况。
D. 建立“中国日记学”,积极推进日记研究,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这是日记文 献的诸多价值决定的。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郁达夫所写的日记内容之丰,艺术成就之大,并不在他的小说创作之下。
B. 戊戌政变后,翁同稣怕受牵连,改换了日记中曾来拜访的“康有为”的名字。
C. 上世纪60年代初,《雷锋日记》出版发行,满足了当时人们学习雷锋的需要。
D. 作家小王把他的微信朋友圈权限设置成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为最近三天。
4. 对于日记,鲁迅有自己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分析。(4分)
5. 构建“中国日记学”应该具备哪些条件?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暮影笼罩了一切
郑振铎
“四行孤军”①的最后枪声停止了。临风飘荡的国旗,在群众的黯然神伤的凄视里, 落了下来。有低低的饮泣声。
但不是绝望,不是降伏,不是灰心,而是更坚定地抵抗与牺牲的开始。 苏州河畔的人渐渐地散去。灰红色的火焰还可瞭望得到。
血似的太阳向西方沉下去。
暮色开始笼罩了一切。
没有月,没有星,天上没有一点儿的光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