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2070字。
2022-2023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许多传统文化在年轻一辈的努力下不断“出圈”,以各种独特新颖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随着文化自信的深入人心、本土意识的萌芽觉醒,青年一代不再满足于没有民族特色的全球流行文化,而渴求带有本土文化属性的流行文化内容。中国传统文化要“活起来”“传下去”,就必须把握住这股“国风热潮”,在“国风流量”中寻找“流传密码”。
很长一段时间里,主流媒体和草根社区都是各行其道,如“汉服圈”作为一个热衷于复兴、推广汉服文化的网络社群,曾经也只是作为一种比较边缘的亚文化在小众渠道下流行,在这种“各玩各的”的传播模式下,主流媒体的国风传播常常曲高和寡,而草根渠道的国风传播也很少有机会大规模“破圈”。主流媒体需要主动贴近草根社区,从草根社区中挖掘创意和想法,将更多渠道流量分配给国风文化的草根传播,为那些既有才华、又有热情的国风青年提供更宽广的展示舞台。
国风不断“出圈”的背后,是用新时代的创意展现瑰丽多彩的中华文明。当翩若惊鸿、衣袂飘飘的《洛神赋图》在互联网时代华丽重生,当甲骨文和文物“戏精”表情包成为斗图圈的“新宠”,传统文化实现了与现实的接续交融。让技术赋能文化表达、文化充盈技术内涵,传统文化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就必须结合新时代的条件对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
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一直以来,“后继无人”是许多传统文化的最大痛点,戏曲也好,手艺也罢,镜头前的惊艳和飒爽,背后都是十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寂寞清苦,大部分的从业者付出与获得并不成比例,传统文化只有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才能有长久生命力。当下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双向奔赴的爱最美好,如果仅仅依靠圈内人在形式上的创新来博取“流量”,热度或许来得快,走得也快。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加大政策和资源的倾斜,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培育文化产业市场,那么一方面能鼓励大众将一时好奇转化为长期兴趣,另一方面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成为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传承者、从业者。
(摘编自陈云飞《让“国风流量”成为文化“流传密码”》)
材料二:
从《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洛神水赋》等一出出“国风好戏”,到博物馆文创、周边成为广受热捧的爆款,再到中华传统服饰成为新一轮时尚风潮......近年来,以国风之名进行的各类文化演绎蔚为大观。
今天,国风已经吹进现实的角落,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代青年在文化自信引领下,开始渴求有本土文化属性的流行文化内容。
B.国风文化的“出圈”应当结合现代技术,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的持续交融。
C.当代国风文化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更是融合了诸多传统文化元素。
D.不少急功近利的国人打着国风的旗号粗制滥造,从而损害了国风的形象。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经流行于小众渠道、草根社区的国风文化正逐步融入主流媒体舞台。
B.传统文化与人民生产生活的深度统合,形成产业,就能有长久生命力。
C.今天的国风逐步成为当代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一种生活习惯与审美方式。
D.国风古韵重焕新生是因为内具传统文化精髓,外用现代技术加以表达。
3.下列各项中不能正确体现国风文化“出圈”的一项是(3分)
A.敦煌、故宫等历史文化场景以数字形式展现在大众眼前,带来真实可感的“云游”体验。
B.社会上出现不少国学班,交完钱并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就可以学习国学,并获得分成。
C.95后彭静旋在法国弹古筝的视频传到短视频平台后,让人感受到“音乐无国界”的魅力。
D.“提剑丢垃圾”视频爆红网络后,峨眉武术传承人凌云应邀在河南卫视节目饰演花木兰。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5.如何才能让国风“流量”成为文化“流传密码”?请结合材料一加以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村医
薛培政
“这小子,出息了哈,小时候,我还救过你一命哩。”耄耋之年的先生对我说这话时,正拄着拐杖走在通往村卫生室的路上。
满头银发、慈眉善目的先生,轻抚胡须,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人也不糊涂,每回看见我,总是微微一笑,顺口喊出名字后,仍忘不了提及救我之事,流露出些许成就感。
听他说的次数多了,我便去找爷爷求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