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260字。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记录与探究历史是人类理解自身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历史是一种经验,是一种生命。既是生命,自然不能被拦腰截断,我们不能宣称今天、明天与昨天毫无关联。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进而申言,中华民族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历史的民族”,特别重视自身历史的传承与借鉴,具有浓厚深沉的历史意识。所谓历史意识,即人类在绵延的历史过程中,将自身的存在依赖于历史,且自身受到历史委托的一种自觉,并在这一过程中追问人类存在的意义,其至追问历史过程中本身的意义。
  愈是久远厚重的历史积淀,愈能激发强烈高远的历史意识。中国历史的特质,一来持久,从未断裂;二来变化,流动不居。所以我们历代前贤讨论本国史,都善于在持久中触摸其变化的脉搏,在变化中紧盯其特久的痕迹。易言之,责在“求其久”,重在“察其变”。因此西汉史家司马迁撰写巨著《史记》,便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悬结为心中至高之目标。自此历代王朝但凡定鼎中原,都不忘编修前朝之史,二千多年来前后接力,终形成蔚为大观的二十四史。同时中华民族又深切理解“鉴古知今”之要义所在,如北宋名臣司马光发奋沉潜十九载,“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编纂成皇皇巨制《资治通鉴》,旨在“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故,中华文明五千年不绝向前,中国人一贯重视历史、借鉴历史且敬畏历史。
  (摘编自王学斌《中国共产党提出“历史自信”的五重依据》)
  材料二:
  自信,简单来说,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表达了主体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历史自信,指的是历史活动主体对于自身历史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抱有坚定的信心,历史自信蕴含了历史活动主体的意志、力量、信心和信念,对于历史发展有重的推动作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不能被拦腰截断,它与今天、明天紧密相连,中国历史持久且富于变化,贵在“求其
  久”,重在“察其变”。
  B.历史自信指历史活动主体对于自身历史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等,对于历史发展
  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C.司马迁撰写巨著《史记》后,历代王朝但凡定鼎中原,都不忘编修前朝之史,历经两千多
  年的接力,终形成二十四史。
  D.只要有历史自信,就能具备历史定力,就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成为历史发展中的
  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历史自信,二者论述的重心都是如何增强历史自信。
  B.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言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C.材料一举了北宋名臣司马光的事例,阐述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观点。
  D.历史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历史清醒。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B.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曾巩《南齐书序》
  C.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4.“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出自《旧唐书•魏征传》,中华民族特别重视自身历史的传承与借鉴。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5.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历史自信”,我们该如何做?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个幸运的贼莫泊桑
  他们坐在巴比佐恩一家旅馆的餐厅里,老画家讲起了他的故事:
  那晚,我们三个年轻人在索里尔家聚餐,最后都喝得有几分醉意了。普瓦特文头脑还比较清醒点儿,索里尔仰面朝天地躺着,讨论什么战争和皇帝的服装之类的事情,说着说着他突然一跃而起,拿出他收藏的轻骑兵制服穿在身上,然后又拿出一套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