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420字。

  石钟山记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了解掌握相应文化常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正确认识作者敢于质疑,勇于实践探索的额精神。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作者如何通过语言传达理念,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作者的身世和创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旨,以及文章承载的文化观念。
  【教学方法】
  自读预习,教师讲解,学生探究,教师引导总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山会发出声音,也许很多同学不信。但是,在我国确实有这么一座山,能发出声音。它就是石钟山,被称为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景观。今天我们来读一读苏轼的《石钟山记》,了解一下为什么山会发出声音。
  【预习】
  【任务一】阅读资料,了解课文。
  1、作家作品。
  苏轼 ,北宋文学家。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诗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3、题解。
  (1)石钟山地点
  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石钟山海拔61.8米,相对高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千米。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 000米。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 
  (2)关于它命名的由来历来有三种意见。
  ①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