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250字。
2023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熊十力说“《中庸》本演易之书”,冯友兰也把“易庸”连在一起讲,说“《中庸》的主要意思与《易传》的主要意思,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实际上,《易》《庸》很有不同。《易》是世界观,《庸》则将它转为内在论;《易》是由天而人,对外在世界即宇宙、历史、生活作了多方面的论证。《庸》却完全以人的意识修养为中心,主要是对内在人性心灵的形而上的发掘。也正因为《中庸》主要是内在的追求意识,所以从信奉佛教的梁武帝到大讲人性的宋明理学,一直到今日的所谓“现代新儒家”,都十分重视它。
《易传》承续荀子,吸收了《老子》“道”的思想,从外在历史眼界出发,建立起天人相通的世界观;《中庸》承续孟子,也吸取了“道”的思想,从内在心性出发,建立了同样的世界观。《中庸》的基本特征是将儒学出发点立足地的“修身”赋以世界观的形而上基石,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总纲领,从而把“人性”提到“天命”高度,进一步把“天”与“人”联结起来,发展了孟子理论。
《中庸》撇开了宽广的历史进程,显得拘谨而局促,但它在理论建构的精深紧凑上,却又超过了《易传》。它与《易传》的共同处在于对道家世界观的吸取改造。在道家,“道”是最高功能和实体,“天法道”(《老子》),“道”高于“天”;儒家则相反,“天”高于“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儒家之所以能如此,正是通过《易传》《中庸》而确定的。“道”是无心的,无往而不在;“天”是有心的,与人亲近而相通。正是《易传》赋予“天”以与人相通的生命、情感;《中庸》则更使“人性”成为“天命”,遵循这个“天命”便是“道”。而它们基本共性又都是“不息”。《易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庸》讲“故至诚无息”,都把儒学重“学”、重“教”、重人为、重修养的内容赋予了自然的“道”和主宰的“天”。《中庸》强调“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就把老子、韩非那种君临万物、冷漠无情的客观规律性的“道”,化而为与人的每一刻的存在、作为、修养,意识相贯通交融而合一的“道”。“天道”“人道”从而就是一个“道”。这本是儒家传统思想,但《中庸》把它提到了形而上学的世界观高度;正因为此,在这个“天道”“人道”相合一亦即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与主体存在的目的性相合一的“道”中,人于是就可以“参天地”“赞化育”,达到所谓“中和”的最高境界了。
(摘编白李泽厚《荀易庸记要》)
材料二:
关于《中庸》的作者,历史上的说法可谓林林总总,值得分析梳理。司马迁、郑玄称《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南宋朱熹认为《中庸》的作者应该是子思及其弟子。从唐宋开始,“道统论”兴起而形成儒家知识基本谱系,子思上承曾参而下启孟子,在儒家“道统”传承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而《中庸》
1.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庸》倾向于内在追求,无论信奉佛教的梁武帝,还是大讲人性的宋明理学,乃至“现代新儒家”都十分重视。
B. 《易传》和《中庸》都吸收了《老子》“道”的思想,分别从外在历史眼界和内在心性出发,建立起天人相通的世界观。
C. 儒家思想与道家相反,认为“天”高于“道”,因而“人性”必须遵循“天命”,必须遵循自然的“道”和主宰的“天”。
D. 老子、韩非的“道”都符合客观规律,冷漠无情;《中庸》里的“道”是主客观的统一,是“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2.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易》是世界观,《庸》是内在论,熊十力和冯友兰关于《易》《庸》有许多相同之处的说法是错误的。
B. 《中庸》吸取和改造了道家世界观,认为“天”高于“道”,并且“天”是有心的,与人亲近而相通。
C. 宋代的欧阳修和南宋的叶适都以子思之说与孔子思想不符为由,认为《中庸》不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D. 战国时代的《管子》中有“书同名,车同轨”这样的话,间接证明了《中庸》的成书也应该在战国时代。
3. 下列各项言论中,不能体现材料阐释的《中庸》儒家思想内涵的一项是( )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B.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C. 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D.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4. 材料一运用对比论证方法论述了《易传》和《中庸》的不同,请简要概述二者有哪些不同。
5. 关于《中庸》,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C.“认为‘天’高于‘道’,因而‘人性’必须遵循‘天命’,必须遵循自然的‘道’和主宰的‘天’”错误,因果倒置。由“儒家之所以能如此……《中庸》则更使‘人性’成为‘天命’,……都把儒学重‘学’、重‘教’、重人为、重修养的内容赋予了自然的‘道’和主宰的‘天’”可知,儒家是先使“人性”成为“天命”,然后才得出“‘天’高于‘道’”的结论。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和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A.“熊十力和冯友兰关于《易》《庸》有许多相同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魔咒
冷鬼
他决定去杀一个人,准确地说是用汽车轧死一个人。这个想法已经生根了十年。
这个想法也折磨了他十年。
十年前,他在大一的暑假回到家乡。下午五时许,天热得让狗吐舌头。门前有一棵大枣树,他坐在一个小木凳上在大枣树下乘凉,他在右侧放着一盆凉水,他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湿毛巾,手里拿着一本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