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580字。

  2024届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画与书法具有“同源性”,即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书画同源”。
  ②首先,主要体现在中国绘画与中国书法的起源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
  ③书法随着汉字的形成和发展而出现并得到可持续发展。作为独特的汉字造型艺术形式,书法是汉字“画”作形式的创意表达。众所周知,汉字是表音、表意的文字体系,具有一定的表现能力与绘画因素,早期表现为象形符号。从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彩陶及龙山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的花纹中,不难看出,中国最古老的绘画萌芽于象形字符化的书法,这也为中国绘画与西洋绘画在空间、透视、光影等方面的差异化区分,以及中国绘画以线条艺术为表现核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书法与绘画的发展历程来看,两者在美术史上曾经有过多次融合。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六法”提出之前,书画均为一体,“骨法用笔”概括了绘画的特征。自此之后,绘画与书法的差异性逐步出现,但是绘画对笔力的讲求又让绘画和书法艺术融合为一体。楷书、大篆、飞白书等笔法在绘画创作中的直接应用在成就书画融合运用的同时,又为书法之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纵观书画发展史可见,书法与绘画起源相通。
  ④宗白华认为:“引书法入画,乃成中国画的第一特点,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绘画与书法在用笔时均需要借助手臂和手腕调节比例力度,无论是笔法的露锋、侧锋、逆锋、顺锋、藏锋变化,还是线条的虚实相间、疏密相映呈现出的层次感与不同意趣,其在笔墨运用上都具有共同的规律性,表情达意出奇相似,均以笔墨趣味体现精髓。
  ⑤其次,“书画同源”还体现在审美品性、意境等方面。
  ⑥书法和绘画均为视觉的艺术形式,除了共同使用毛笔作为书写工具,以线条作为形象表达方式之外,在审美品性上也是相同的。刘曦林认为中国书画均以真、善、美为审美理想。但“真”,是更主张情真、意真,并非强调形似之真。书法家、画家有发自真心或内心深处的创作冲动,这种创作冲动掺不得半点虚假,这是决定书画作品格调高下和感人力度的关键。所谓“善”,指书画作品中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的主旨。就书法来讲,是包括“文意”和强化“文意”的“书意”【注】在精神性上的共同表现,在“文意”与“书意”的统一中显示书法家的人格魅力,所以,向来有人品与书品之统一观。所谓“美”,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书法与绘画的美的标准和追求几乎相同,所忌、所病者亦极相近、相通。书法和绘画还具有相同的艺术境界,宗白华说:“‘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着舞姿。”书法与绘画是深植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两支花,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基因,枝叶环绕,叶叶相同。
  ⑦所以,“书画同源”不仅指书法和绘画在产生之初具有相通性,还体现在笔法、审美品性、意境等方面具有共同规律性,这也为“以书入画”思想的提出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摘编自黄霖清《解析中国画妙笔与书法翰墨的同源异用性》)
  【注】“文意”与“书意”:是书法构成的两面,“文意”指书法的文字功能,“书意”指书法的抽象艺术,两者构成了书法的特殊矛盾和特殊本质。无“文意”则无书法,无“书意”更无书法。
  材料二:
  ①书法和中国画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我们常说“书画同源”,其中的“画”指的是中国画,“书”指的就是书法了。一个“源”字,道出了书法和中国画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密切联系。“书画同源”的理论最早是由唐代张彦远提出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画起源相通,书法是汉字“画”作形式的创意表达,这为绘画以线条艺术为表现核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B. “六法”提出后,绘画与书法的差异性逐步出现,但诸多书法的笔法在绘画创作中的直接应用成就了书画融合。
  C. 书法和绘画均为视觉的艺术形式,它们在笔墨运用上都有共同规律性,都以笔墨趣味体现精髓,表情达意相似。
  D. 书画深植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中,有共同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基因,还具有相同的艺术境界,即都趋向飞舞。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法与绘画的美的标准和追求几乎相同,书法有人品与书品之统一观,绘画一般也会有人品与画品之统一观。
  B.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中心论点都是中国画与书法具有“同源性”,两则材料主要论证的都是“书画同源”的内在原因。
  C. 赵孟頫认为,以飞白和籀文的笔法画石头、树木,方能传神,据此可推断,只要以书入画,就能够创作出绘画佳作。
  D. 书法是抽象艺术,中国画是具象艺术,尽管二者在技法、审美层面上有微妙的联系,但书法离中国画还是越来越远。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书画同源”观点的一项是(   )
  A. “绘画是带有装饰意味的系统,而文字是因循实用的要求而产生的。”
  B. “字与画者,虽其功一体,然其两具端。”
  C. “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似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
  D. “书法形象是一种抽象的规律形象,而绘画的形象是自然的、具体的、写实的形象。”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清代郑板桥的诗中多次提到书法和绘画在笔法上的联系,如“山谷写字如画竹,东坡画竹如写字。不比寻常翰墨间,萧疏各有凌云意”。请结合材料对此诗进行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书法是汉字‘画’作形式的创意表达,这为……”错误。“为绘画以线条艺术为表现核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的是“中国最古老的绘画萌芽于象形字符化的书法”。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两则材料主要论证的都是‘书画同源’的内在原因”错误。材料一主要论证的是“书画同源”的体现。
  C.“只要以书入画,就能够创作出绘画佳作”错误。“以飞白和籀文的笔法画石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小题,满分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收了三五斗
  叶圣陶
  河埠上去是仅容两三个人并排走的街道。万盛米行就在街道的那一边。朝晨的太阳光从破了的明瓦天棚斜射下来,光柱子落在柜台外面晃动着的几顶旧毡帽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