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200字。

  2023届百师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第二轮联考一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妙夺天工而又不露人巧地反映生活,是《红楼梦》艺术上的一大特色,也是世界文学宝库里的罕见贡献。
  正是这个特色,使我们在《红楼梦》里几乎看不见虚构和夸张,好像一切都是“追踪蹑迹”地照实摹写下来的。实际上,艺术总是离不开虚构和夸张。"饰穷其要"的夸张,不仅不排斥作品的真实性,反而是更加有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
  由于《红楼梦》是以所谓“亲睹亲闻”的生活经验作为创作的基础,而又经过艺术上的反复 锤炼,所以它能把夸张、虚构这些为创作所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法运用到天衣无缝的境地,以至只见它的自然逼真,而不见人工斧凿之痕。
  像《红楼梦》这样自然逼真到去尽夸饰的作品,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譬如《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艺术上也有其不可忽视的成就,但它常常是采取特异的行动和令人惊奇的情节来加强故事性或传奇性。夸张,成为它的一个主要艺术手法,即使在许多细节描写上也莫不如此。如关羽使的那把重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不仅于史无据,事实上这样重的刀也不适于作战,违背了古代兵器锋利轻便的要求。但是,《三国演义》的作者通过艺术上的夸张,生动地渲染出关羽的勇武绝伦的性格。然而,夸张的手法,如果运用不当或过度,又容易使读者感到那是“小说家言”了。
  而《红楼梦》却绝少令人产生“小说家言”的感觉。相反地,它却使一些“红学家”以为那是一部“实录自传”,甚至是一部真人真事、按年按月的记录。还有人编成“年表”或“世系表”,把曹家和贾府逐一对照坐实,并以此显示考证之"新"。至于去猜迷详梦、此附史事的新索隐,更是不乏其例。这里,倒是提出一个引人思索的问题:为什么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一部小说像《红楼梦》那样引起人们的“考据癖”呢?
  虽然,作者在书中一开始就声明那不过是“假语村言”;可是那些“假语村言”竟好像比生活本身还要真实,还要有迹可循。它不仅经得住细细咀嚼,反复推敲,而且当推敲得愈深愈细的时候,就愈是感到合乎"事体情理";无论是人物的活动还是情节的发展,都有它可以经得起深究的生活根据,都是所谓"不敢稍加穿凿"地写下来的。仿佛一切都已经在生活中安排好了,作家只不过是随手拈来,照实地记录下来。无怪,“红学家”们在这种极为严密的现实主义笔力底下感到眩惑了,以致煞费苦心地去寻访故址,调查事实,有意无意地尽力取消这部小说在文学创作上的伟大价值,而使之成为一部家谱式的私家故事,或是历史上某一真人真事的影射。
  其实,《红楼梦》虽然来自他所"亲睹亲闻"的现实生活,也完全有可能采取了某个生活原型;但从生活的素材到艺术的成品,这中间还有一段艰难的过程。这段过程不是速记员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艺术家的提炼、加工和创造。
  总之,表现的真实自然,像生活本身那样的真实自然,这是《红楼梦》艺术上的大特色、大成就。
  (摘编自蒋和森《红楼梦论稿》)
  材料二:
  怎样理解《红楼梦》中这个“真”“假”观念的内涵呢?在红学史上,历来是聚讼纷纭的焦点。在“旧红学”盛行的一百多年间,居于主要地位的“索隐派”,无论是陈康祺的“纳兰成德家事说”,王梦阮的“清世祖(顺治)与董鄂妃说”,还是蔡元培的“康熙朝政治状态说”,虽都被胡适斥为“牵强附会的《红楼梦》谜学",但他们不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逼真自然是《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作品“追踪蹑迹”地照实摹写“亲睹亲闻”的生活经验,不见人工斧凿之痕。
  B.《红楼梦》妙夺天工而又不露人巧,绝少令人产生“小说家言”的感觉,是因为小说真实到了“去尽夸饰”的地步。
  C.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一部小说像《红楼梦》那样引起人们的“考据癖”,这恰恰说明了《红楼梦》的“逼真”。
  D.《红楼梦》的内容像生活本身那样的真实自然,甚至被认为是一部真人真事的"实录自传"因为经过了曹雪芹的提炼、加工和创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的“真”,是指曹雪芹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却不拘泥于生活原型,创造出艺术的真实。
  B.《红楼梦》的"假",是指艺术创作中的虚构和夸张。而"饰穷其要"的夸张,却有助于突出事物本质。
  C.将现实生活集中、概括、典型化,重新创造出逼真的生活图画,《红楼梦》遵循了这一艺术创造规律。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述了《红楼梦》的“真”与“假”,论述的角度是相同的,但论述的重心是不同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纪传体史书,真实记录了我国三千多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包身工》是作家夏衍创作的报告文学,真实记录了旧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为了创作,夏衍曾偷偷混入工厂体验生活。
  C.《白毛女》是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歌剧,真实记录了旧社会地主对喜儿的迫害,扮演地主的演员有几次差点被愤怒的观众打了。
  D.《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作家魏巍创作的通讯,真实记录了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战斗生活,从此,军人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5.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介绍红学流派"旧红学"与"新红学"。(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活界碑
  丁迎新
  将军来了,年逾九旬的将军脱下军装已久,心中仍装着千军万马,装着边疆,人人还叫他将军。将军是来验证一件事,一个人,他不相信媒体上看到的,唯有目睹,必须目睹。
  这是新疆毗邻某国边境几十平方公里的无人区,之所以无人,是因为环境恶劣,根本不适宜人生存。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一望无边,夏天蚊虫独霸天下,号称"十个蚊子一盘菜";冬季零下四十摄氏度,狂风暴雪是主人,积雪深达一米。这一切,将军再熟悉不过,五十年前的亲身经历至今难以忘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