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2550字。
凉山州2022-2023学年度上期期末检测试卷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全卷共14页(试题卷10页,答题卷4页),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号写在答题卷密封线内,答题只能答在答题卷上,答题时用蓝黑墨水笔(芯)书写。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计9分)。
在儒家哲学中,“中”的最基本含义是“标准”“限度”的意思。由于“中庸”强调坚持某个标准和限度,因而在社会激剧变动时期就有可能成为维护某种旧事物,调和矛盾,反对变革的观点和方法,这是“中庸”思想局限性的一面。但是,“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任何事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思想。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句话,最具体地体现了“中庸之道”。仅就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点来说,其目的确实是要调和“文”与“质”。但是,这种调和并不是对矛盾的简单地否定或抹杀,而是在意识到对立面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的前提下,在实践行为中保持矛盾的某种平衡,从而取得最好实践效果的办法。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出和坚持把握一定的“标准”或“限度”即用“中”或用“和”,作为实践行为的准则,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客观需要。
但“用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相反,他们是把坚持一定的原则作为贯彻“和”的前提。不讲原则的为“和”而“和”是不可行的,不用礼的原则加以节制的“和”也是不可行的。为此,儒家严格区分“和”与“同”这两个概念。“和”是指不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之间的互相补充与配合,而“同”则是指相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的彼此附和与合流。不同性质事物的相互配合,就能产生新的事物,而相同性质的事物放在一起,则不可能生出新事物。所以,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其次,“和”或“中”也包含有不要陷于某一偏面,而应兼备两面或多面的意思。三国时的刘劭以“兼德”来解释“中庸”。他说:“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人物志•九征》)他认为,仁、礼、信、义、智五种品德,是各有所偏的,只有兼备此五德的人,才是最完美的,而“中庸”就是指的能兼备五德的品德。同时,他还认为,“中庸”之德有防止人在行为方面的过分拘谨或放肆,以及指明人的短处而弥补其不足等重要的作用。
“用中”或“用和”是反对无原则的为中而中与为和而和的,但是如果对坚持“用中”和“用和”的原则作僵死的理解,而不懂得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变通,那么其结果同样是陷于为中而中与为和而和的偏面。“用中”不仅需要有坚持原则的一面,而且也要有灵活变通的一面。
(摘编自楼宇烈《用中和时中》)
1.下列对文中“中庸”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庸”因为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等思想,所以中庸强调坚持某个限度和标准。
B.“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任何事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思想。
C.“中庸”也指兼备仁礼信义智五德,有防止人在行为方面过分拘谨或放肆等作用。
D.“中庸”具有辩证观,不仅需要有坚持原则的一面,而且也要有灵活变通的一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自然段用“其次”一词引领下文展开论述,体现了分条陈述的行文思路。
B.作者在行文时,论据充分真实。每提出一个观点,都要引用儒家原话论证并注明出处。
C.作者论述“中庸”思想,从优劣、正反、全偏等方面进行两两对比,使论证有说服力。
D.全文整体结构,从开头到结尾,三个自然段在思路上呈现着逐层深入的结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调和“文”与“质”,是对矛盾的简单地否定或抹杀,是保持矛盾的某种平衡。
B.作者认为,如果坚持了一定的原则并懂得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变通,才可能真正做好“用和”。
C.作者认为,把握一定的“标准”或“限度”,作为实践行为的准则,有现实意义和客观需要。
D.三国时的刘劭认为,要做到“兼德”既需要兼有五种品德,还必须指明人的短处并弥补其不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民事法律制度有多重要?很多人可能不曾想到,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的第一部法律,不是宪法、刑法,而是民事领域的婚姻法。社会秩序的建立,人民权利的保障,都有赖于对基本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和规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民事法律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进一步明确市场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充分保障公民民事权利,买卖、交易等才能顺利进行。在此背景下,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