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240字。
辽宁省鞍山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留白”艺术使中国画体现出含蓄内敛的审美特征。当代画家李可染曾说:“空白、含蓄,是中国艺术一门很大的学问。"潘天寿认为:"中国画要求有藏有露,即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必须留下发人想象的余地,一览无余不是好画。"追溯中国画的发展史,从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中,乃至在传统哲学思想上都可以得到明确的印证。郭熙指出:"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就是说以无示有,以断示连,而“留白”就是以空白表示无限,形成隐约含蓄的绘画表达。齐白石画虾,追求神似,不见水波,却有水中游弋的感觉。南宋马远因只画一个角落而被称为"马一角",画面没有填色的空白处,可以是天空、水流、远山等,任由想象,如《寒江独钓图》,只是一叶小舟,一个垂钓渔翁,却让人有烟波浩渺之感,就是空白之处,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
以空白含蓄表达隐藏的内容、内心的情绪,也与中国画整体趋于写意、趋于精神层面的表达相一致。和西方绘画原则和审美精神不同,中国画更趋于对精神气质的表达,要求符合内在精神,是倾向于"善"的原则,而西方绘画倾向于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追求与表达,更趋于求“真”。中国画论中有“似”和“真”的观念,然而其中的“真”,在很多论述中,仍然不是西方的"真",即与事物客观存在的状态或者规律相一致的意思。五代画家荆浩曾说:“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真”即完整表现对象的风度气质。中国画在审美上超越了对事物外形相似的要求,而是追求深层的神韵,“留白”恰是因此应运而生的。西方油画中,表现黑夜就要用颜料涂抹出黑色来,而中国画对黑夜的表现可能就是画一轮明月,明月的周围全是空白,这是含蓄的表达,是中国式的通过心理感受获得的效果。
“留白”的含蓄表达,一是留下对未以笔墨呈现的景物的想象空间,一是对绘画作品感受上留下很大的余地。南宋马远《踏歌行图》将峻峭的山峰置于画面一角,以实笔绘树木山石,以虚笔勾画云雾山峦,留出史片的空白,其间的景物状貌大可自由想象。
从对绘画的情境意绪的表达上,既有对画面空白处景物的想象还原,更有对画作及作者精神层面的感触。八大山人的荷花、小鸟、鱼等,传达的苍凉寂苦,郑板桥竹、石、兰花等,表现得桀鹜独立的文人情怀,都是观赏者对空白处既进行了实际景状的想象还原、补充,同时,感受了绘画作品乃至创作者的情绪。
中国哲学的中庸之道,以及为人处世的留有余地,都表明含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在艺术领域,又是一种典型的审美心理。中国画的"留白"实际是这一审美特征的显现。
(摘编自闫莉《中国画“留白”艺术的美学解读》)
材料二:
中国传统水墨画与西方古典油画不同,二者对于画面中空白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画家的认识中,画面里的留白,要让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那里面有云烟、有雾气、有山峦、有溪水,甚至有牧童哼着乡间小调牧牛的场景。然而,这些丰富的虚景又全都被缥缈的水雾笼罩在了“空白”之中,让人浮想联翩。这便是中国画留白“意到笔不到”的魅力。正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言:"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的有藏有露、以无示有、以断示连、以空白表示无限等,是中华民族含蓄内敛审美特征的体现。
B.含蓄,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一种典型心理特征,中国画的"留白"就是中华民族含蓄审美心理的显现。
C.通过南宋马远的作品可以看出,“留白”的含蓄表达就是为欣赏者留下笔墨所未呈现景物的想象空间。
D."留白"不仅应用在审美方面,在道家和佛禅等传统哲学思想中,在日常生活里,也都有独特的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绘画倾向于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追求与表达,即与其存在的状态或规律相一致。
B.中国绘画追求深层的神韵,通过心理感受获得效果,不再要求对事物的外形相似。
C.马远《寒江独钓图》采用虚处取气法,有效制造空白,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
D.密处取气留白极少,与虚处取气相比效果不同,但却都流露出相同的品格与追求。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方面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论说:“画中无闲情,也无闲景,有景处,必是情到处。”此观点适合作材料一的论据。
B.“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不适合作材料二的论据。
C.材料二以音乐演奏中的“悄然无声”和围棋的“气眼”类比绘画中的“留白”,形象易懂。
D.两则材料均以丰富的引证和例证构造全篇论证框架,结尾都对"留白"的意义进行了升华。
4.综合两则材料,概括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相比有怎样的不同特点。(4分)
5.结合两则材料在留白运用方面的阐述,说说"黛玉葬花"和"三顾茅庐"两幅国画的留白运用效果。(可任选一幅谈,也可两幅都谈。)(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关丁
冯骥才
天津是北方头号的水陆码头,什么好吃的都打这儿过,什么好玩的都扎到这儿来。这就把当地的阔少爷们惯坏了——比方北大关丁家的大少爷丁伯钰。
丁家原本是浙江绍兴的一个望族,祖上在北城外南运河边弄到一个肥差——钞关的主事。不用干活,坐地收钱,眼瞅着金山银山往上长,铜子儿扔着花也花不完。故人叫他家为“大关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