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600字。

  2022-2023学年下期高2022级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左传》的“君子曰”,《史记》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的“臣光曰”等,都是史论结合的代表。同时,在史书注释、书目提要中也都包含丰富的评论。这些史论结合的精彩之论代表了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下功夫深入发掘和总结。
  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曰”。凡是研究过司马迁史学思想的人都知道,其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他对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就非常关切。在《货殖列传》中,他在分析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情况时说:“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这段论述一方面说明物质生产的历史有其自身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分工是由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决定的,而社会生产的发展又是由于人们为满足物质需要而从事工作的结果。这些论点表明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力图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这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史观。
  再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其实除了这两种形式,司马光在书中还常常借历史人物之口来发表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史论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十分深刻。以“臣光曰”中关于治国用人方面的一些史论为例。司马光提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认为一个国家能否治理得好,关键在于能否选拔一批得力的人才,所以他在《资治通鉴》中非常注意并突出叙述了举贤用能的史实。《资治通鉴》关于用人方面的精彩之论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史论更是不胜枚举。
  对于史书注释,许多人认为这纯粹是史料性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论含量。这是对史书注释的误解。比如,胡三省不仅对《资治通鉴》在文字方面作了详细注释,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而且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比如,《资治通鉴》记梁武帝称:“我自非公宴,不食国家之食,多历年所;乃至官人,亦不食国家之食。”这自然是十足的欺人谎言。对此,元代学者胡三省在注释中加以无情揭露:“帝奄有东南,凡其所食,自其身以及六官,不由佛营,不由神造,又不由西天竺国来,有不出于东南民力者乎?”这就以人所共知的事实揭穿了梁武帝的骗人鬼话。尤其可贵的是,胡三省说出了这样一个真理,即国家上下衣食住行,无不出于“民力”。
  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一大特点,也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对于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使我国史学发展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充足养料。
  (摘编自仓修良《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
  材料二:
  史学何为?史学的重大使命是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真正的史学家都将认识人类的命运作为自己学术活动的出发点,力图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
  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是中国当代老一辈史学大家的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的史论,表明了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
  B.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常通过两种形式发表史论,其关于用人问题的论述,包含以德为本的思想。
  C. 近年来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其中很多成果就体现了史学研究对现实社会的关怀。
  D. 材料二站在时代的高度,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为史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君子曰”“太史公曰”“臣光曰”为代表的史论结合的内容,能代表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我们深入发掘与总结。
  B. 史论结合是传统史学的优长,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它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提供充足养料。
  C. 只有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从而认识人类的命运,才是真正的史学家。
  D. 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便是“史学何为”这一问题的答案。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书注释中对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以及对以前的历史的很多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B. 只要继承史论结合这一优良传统,就能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推动中国特色史学的大发展。
  C. 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有助于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 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应是中国当代及以后史学研究者的共同追求。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史学研究在当下的意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两种”错误,材料一原文是“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其实除了这两种形式,司马光在书中还常常借历史人物之口来发表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见应该是“三种”。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中(节选)①
  茨威格
  随着逃亡者最后一辆车驶出城,巨大的城门隆隆地关上了。
  天上的月光虽然微弱暗淡,却映得无数飘飞的雪花泛起晶莹的银光,雪花不是躲进衣襟里,便是绕着喘粗气的马鼻子亮晶晶地上下飞舞,还要惹得那吃力地从厚厚的积雪中犁出道路的车轮吱呀作响。
  第一辆车停下来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