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200字,答案扫描。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悲剧是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的,但这两个要素并不总是结合在一起的。从悲剧意识而言,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不是更少于西方文化,恰恰相反,全部中国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的,几乎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悲哀,是中国所有文化的底色。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奠基期,也是中国社会、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感觉最强烈的一个时期。正是这种强烈的悲剧感觉,带来了中国书面文化的第一期的大繁荣。先秦思想家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战争的时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们比古希腊的悲剧家更清醒地意识到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分裂和对立,更了解人类在世界上的悲剧性地位,因而也有更强烈的悲剧意识。
  老子的哲学的基础就是建立在天人分裂、天人对立的敏锐感觉之上的,建立在人的悲剧性存在的基础之上的。他以自己的方式描述了宇宙的起源和发展,宇宙的发展就是由统一到分裂的过程,是天人分裂的过程。在这种分裂和对立之中,“天”是不变的,天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导致这种分裂的原因完全在于人,在于人的欲望、意志和智慧,即人的主体性、人的力量。正因为这种分裂、这种对立,人的苦难开始了。人要杜绝自己的苦难,必须“绝圣弃智”,必须“去私去欲”,必须放弃自己的意志追求。亦即放弃人的独立性,“返璞归真”,重新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
  孔子的学说是与老子的学说不同的,但在其哲学基础上则是相同的。他的学说也是在意识到“天”和“人”的分裂和对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是在放弃人的独立性以实现“天人合一”理想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道家的宇宙论成了儒家经典《易》的哲学基础,成了宋明理学的一个有机组成成分,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从儒家学说本身是产生不出真正的悲剧精神的。但是,它的基础仍是悲剧意识,“忧国忧民”仍是儒家知识分子立论的基点。在他们所维护的“道统”受到严重的威胁之时,在多数腐儒随波逐流、趋炎附势的同时,确也有极少数儒家知识分子能够挺身而出,表现出一时的激情,表现出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但这类儒家知识分子的英雄主义同精卫、夸父、刑天的英雄主义仍然是极不相同的。
  法家知识分子常常表现出比中国任何一派知识分子都更为强烈的激情,也常常表现出更悲壮的英雄主义精神。精卫、夸父、刑天的英雄主义表现为反抗强权,而法家知识分子的英雄主义则表现为维护强权。法家学说也产生在民不聊生的战乱时代,产生在诸侯争霸的政治实践中。他们往往是一些来自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他们也有强烈的悲剧意识,但这种悲剧意识更建立在自己地位的低下上,建立在自己的政治才能没有施展的机会的缺憾中。
  总之,产生于先秦而深刻影响了后来中国文化发展的这三种文化学说,都建立在各自的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但都程度不同地否定了人的悲剧精神,否定了人在自己实际生命体验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激情,以及由这激情决定的悲剧精神。这使中国后来的悲剧作品离开了中国古代神话中曾经存在的悲剧美学形态,也更多地离开了古希腊的悲剧美学形态。但中国文化仍然是充满悲剧意识的,而这悲剧意识也决定了中国文学中存在着源远流长的悲剧性作品。只是中国的悲剧性作品与西方的悲剧性作品有着极不相同的美学特征。(摘编自王富仁《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材料二:
  何谓悲剧意识?悲剧意识或悲剧精神,是指对于人生的悲剧感和积极寻求对悲剧人生进行艺术观照和抗议的心理能量、动力和意向的总和。
  中华民族曾遭受过深重的苦难。残酷的阶级压迫与奴役,频繁的战祸与动乱,血腥的杀戮与毁灭,这些曾弥漫于中国古代社会。对苦难现实的深切体验和由之而生的对生命存在形式的"优患意识”,是最深沉的“生命悲剧感”,它仿佛一条粗大的长线贯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文化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因而都是悲剧性的。B.老子主张"返璞归真",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是因为他认识到人与天对立的悲剧性。
  C. 孔子的学说与老子的学说虽然形式不同,但其内容实质是相同的,因为其哲学基础一样。D.“忧患意识”和“生命悲剧感”作为一种文化心理“基因”,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比古希腊的悲剧家更具悲剧意识,带来了书面文化的大繁荣。
  B.《易》是儒学家吸收了道家的宇宙论并作为哲学基础完成的,可见道家对儒家的影响之大。C. 儒家主张积极用世,当所维护的“道统”受到严重的威胁时,常常表现出英雄主义精神。D.中国古代悲剧的矛盾冲突往往是正义与邪恶两种伦理力量的冲突,结果是善良战胜邪恶。3.下列不能体现“悲剧意识”的一项是( )(3分)
  A.《白蛇传》B.《李逵负荆》C.《窦娥冤》D.《雷雨》
  4.中国古代悲剧意识的文化根源和社会根源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回答。(4分)
  5.中国古代悲剧作品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北方的河(节选)
  张承志
  “快看!黄——河!”
  他忙转过头来。卡车正登上山顶。陕北高原被截断了,整个高原正把自己勇敢地投入前方雄伟的巨谷。他眼睁睁地看着高原边缘上的一道道沟壑都伸直了,笔直地跌向那迷蒙的巨大峡谷,千千万万的黄土山峁从背后像浪头般滚滚而来。在那巨大的峡谷之底,一条微微闪着白亮的浩浩荡荡的大河正从天尽头蜿蜒而来。
  十几年前,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目瞪口呆地站在山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