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20410字。

  四川省树德中学高2023届高考模拟检测试题(一)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贾思勰成书于公元六世纪前期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农学著作,在世界农史上享有盛誉。此书系统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中原地区农、林、牧、副、渔等领域的生产技术和实践经验,有“农业百科全书”之称。它所反映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很大程度上也折射了,在这个“大动荡、大分裂、大融合”的转型期中,中原人民聚居在“坞堡”这样一个特殊空间里,如何诗意安居的努力和智慧。
  “坞堡”让我不禁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乱世中的渔夫,在出船捕鱼中走错了路,遇见一个生机勃勃而又富足安详的美丽世界——桃花源。桃源何处,是子虚乌有的梦幻还是真实的存在?史学家陈寅恪1936年在《清华学报》上发表《〈桃花源记〉旁证》,指出《桃花源记》是以西晋北方坞堡聚落的现实生活为素材,再以理想化加工写成。该文虽是严谨史学论述,却有日本推理小说特有的解谜妙趣,结论极具颠覆性:真正的桃花源在华北弘农、上洛一带而非南方武陵源;“先世避秦时乱”,避的是苻坚之姚秦,而非始皇帝之嬴秦;文中纪实部分,乃是据随刘裕入关西征的左军之见闻写成,云云。
  晋永嘉三年(309),匈奴举兵大规模南侵中原,揭开“永嘉之乱”的序幕。在长久的动乱漩涡中,中原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彻底瓦解,士民四处逃难。大批豪门大族纠集乡党流民,聚居在地形封闭、地势险要之处,开垦经营,繁衍生息,这样形成的大聚落就是陈寅恪所称的“坞堡社会”。这类现象在史籍中多有记载。如永嘉动乱之后,长广郡主簿苏峻在掖县纠合宗亲乡党数千家,结成坞堡武装自保;中书侍郎郗鉴率领族人千余家,避难鲁国峄山……受制于自然环境的局限,必须大量发展主食、蔬菜、牲畜、桑麻、竹木等,以保障坞堡群居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人多地少,还要改革耕作的制度与技术,总结古代的农桑经验。《齐民要术》对小块土地深耕深种,施肥、播种、育种、选苗等技术都做了深入研究。充分挖掘耕地潜力,不断开发农产品加工技术,贯穿了坞堡聚居生活中从农业生产到日常应用的所有过程。综观全书,确是“资生之业,靡不毕书”,甚至连“如去城郭远,务必多种瓜、菜、茄子等,且得供家”等这样的细枝末节,也交代无遗。
  除了农林作物的培育、家禽家畜和养鱼等副业的生产要领外,占《齐民要术》较大比重的,是有关烹饪等食物加工技术的介绍。《齐民要术》不仅网罗当代食事百态,还博采《诗经》《礼记》等一百八十多种古籍中的饮馔记录。日本学界甚至有《齐民要术》是“中国最古老的现存料理书”一说。此外,作为延续数百年的豪门望族,流徙于乱世中,文化传承是重要的使命,也就是《齐民要术》序言中“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的儒家理念。书中很多农事活动,都以儿童入学、放假、开学的时间基准来安排,说明教育的常规化。卷九的“煮胶”“笔墨”、卷三的“杂说”等篇章,详细地介绍了写书、看书、藏书的经验。一部农书中插入这些内容,给人以唐突芜杂之感,若以乱世坞堡生活需要的视点观之,则正常不过。
  (摘编自周朝晖《桃花源里可耕田?——〈齐民要术〉的另一种读法》)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民要术》一书全面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坞堡聚落的农业生产状况,在农史上影响较为深远。
  B. 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中人们的生活并无虚构,提出了桃花源在华北弘农、上洛一带等颠覆性观点。
  C. 选择封闭险要处聚居,积极改良耕作技术,保障生活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原士民应对战乱的最优选择。
  D. 《齐民要术》不仅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等领域的生产要领,而且关注食物加工技术和文化传承。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概述《齐民要术》的成就之后,主要从北方坞堡特点的角度解读该书内容。
  B. 文章提及陈寅恪的论文,从《齐民要术》与《桃花源记》的相似性展开具体论述。
  C.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苏峻、郗鉴的史实,证明了坞堡聚落是真实存在的。
  D. 文章征引日本学界的说法,为《齐民要术》重视食物加工技术这一观点提供支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民要术》的内容丰富,读者不仅可以从中获取农学知识,还能借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
  B. 《齐民要术》总结古代农桑经验,深入研究农业技术,对后世的农业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C. 《齐民要术》作为农书却插入写书、看书、藏书经验的介绍,体现了“耕读传家”的儒家理念。
  D. 本文从探寻历史真相与现实意义的角度解读《齐民要术》,这一尝试对于经典阅读有所启发。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北方坞堡聚落的农业生产状况”错,原文是说“北方中原地区农、林、牧、副、渔等领域的生产技术和实践经验”
  B.“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中人们的生活并无虚构”错,原文是说“指出《桃花源记》是以西晋北方坞堡聚落的现实生活为素材,再以理想化加工写成”,艺术加工不等于说“无虚构”。
  C.“这是中原士民应对战乱的最优选择”于文无据,选择封闭险要处聚居,积极改良耕作技术,保障生活可持续发展,只是一种生存的选择。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我们或可从概念的变化中对其发展历史窥见一斑。
  “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礼记》上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这里的“武”就是指习练射箭、驾御战车等战斗技能。到了春秋早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