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题,约19690字。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史学演进的过程中,按照史书的体裁和内容,可将史书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两类。通史是按历史演进线索叙述历史的史书体裁,而断代史是指其叙事限定在某一朝代的史书体裁。
作为一种著史旨趣和价值追求,通史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从司马迁开始,通史之作连续不断,与此同时,对通史理论的阐释也精见迭出。到了清代,章学诚在其理论著作《文史通义》中把中国史学上重“通”的现象归纳为“通史家风”,对“通古今之变”这一传统进行了精彩概括。揆诸中国古代史学的实际,通史之通,有“纵通”、“会通”和“横通”之义。“纵通”,即贯通古今,把历史当作一个因革变通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呈现历史自始至终的联系和演化。“会通”是南宋郑樵极力提倡的作史方法,即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横通”则是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史著所载社会历史内容的考量。
在“通史家风”丰富的内涵中,蕴涵着一种通史精神,这种精神告诉我们,通史不仅是“时历古今”的时间上的连续不断,更是在贯彻了“通古今之变”的意旨后对历史所作出的反思。围绕这一主题,古代史家提出了盛衰、治乱、得失、损益等一系列概念,形成了系统的有关通史之“通”的理论认识。这些理论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强调以通识的眼光和整体联系的观点看待社会历史的变化,进而探求蕴涵在历史变化背后的事理法则,把“通”“变”“理”当作一个完整的体系看待。“通”是为了看到历史的“变”,即在历史的长时段考察人类社会古今之变的轨迹。考察历史之“变”的最终目的是求“理”,也就是找出历史兴亡成败的一般法则和社会新陈代谢的内在机制。
“通古今之变”离不开别识心裁,章学诚在讨论“通史家风”时,特别强调这一点。在他看来,思想层面的“别识心裁”和“成一家之言”是通史撰述的宗旨。历史上不少在体例上与通史相仿的史书貌似通史,但实际上不能称之为通史,只能叫作“集史”。因为通史“别出心裁,成其家学”,而集史只是“合数代而称为一书”。由此,章学诚在《史考摘录》中指出:“凡所谓通史者,不问记载短长,学问疏密,要有卓然独见,迥出前人。”中国史学史上经典的通史著作均具备章学诚所提倡的别识心裁和成一家言的特征,流传至今,难以超越。
(摘编自王记录《通史精神: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材料二:
20世纪,宣扬进化史观的梁启超、夏曾佑、章太炎以及主张唯物史观的范文澜、翦伯赞等,都对中国通史撰述作出了各自的探索和贡献。通史精神由求道转向对事物内在关系、法则和规律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不同的史书体裁,通史纵贯古今,断代史横截历史,二者相比,前者更有价值。
B. 章学诚提出的“通史家风”是通史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其核心是“成一家之言”。
C. “会通”注重考量历史内容,“横通”注重汇集文献资料,都是对“纵通”的丰富拓展。
D. 有些集史在体例上与通史相似,实质上只是“合数代而称为一书”,不能被称为通史。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没有贯穿古今的“通”,不关注历史之“变”的轨迹,就无从思索治乱存亡之道。
B.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也具备章学诚所提出的通史“别识心裁,成其家学”的特征。
C. 在新史观的指导下,通史撰述的形式、内容出现了新变化,撰述方法也得到了丰富。
D. 运用不同的编撰模式和时间观念,才能对多方面的历史内容有重点地进行阐述。
3. 新时代撰写中国通史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前者更有价值”错,材料一“通史是按历史演进线索叙述历史的史书体裁,而断代史是指其叙事限定在某一朝代的史书体裁”介绍了两种体例史书的体裁和内容,并没有作出谁更有价值的比较。
B.“其核心是‘成一家之言’”错,根据材料一“章学诚在其理论著作《文史通义》中把中国史学上重‘通’的现象归纳为‘通史家风’,对‘通古今之变’这一传统进行了精彩概括”可知,通史家风的核心应是“通古今之变”。
C.“‘会通’注重考量历史内容,‘横通’注重汇集文献资料”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分析可知,“会通”是汇集文献资料,“横通”是对史著所载社会历史内容的考量;“丰富拓展”错,文中无此意。
故选D。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不同的史书体裁,通史纵贯古今,断代史横截历史,二者相比,前者更有价值。
B. 章学诚提出的“通史家风”是通史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其核心是“成一家之言”。
C. “会通”注重考量历史内容,“横通”注重汇集文献资料,都是对“纵通”的丰富拓展。
D. 有些集史在体例上与通史相似,实质上只是“合数代而称为一书”,不能被称为通史。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没有贯穿古今的“通”,不关注历史之“变”的轨迹,就无从思索治乱存亡之道。
B.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也具备章学诚所提出的通史“别识心裁,成其家学”的特征。
C. 在新史观的指导下,通史撰述的形式、内容出现了新变化,撰述方法也得到了丰富。
D. 运用不同的编撰模式和时间观念,才能对多方面的历史内容有重点地进行阐述。
3. 新时代撰写中国通史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 D 2. D
3. ①把握“通、变、理”的内在联系,体现“别识心裁”的撰述宗旨。
②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创新撰述理念、编撰模式,阐述多方面的历史内容。
③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运用反映时代特点和当代学术新成果的话语体系。
④易于中外读者接受,便于推广传播。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前者更有价值”错,材料一“通史是按历史演进线索叙述历史的史书体裁,而断代史是指其叙事限定在某一朝代的史书体裁”介绍了两种体例史书的体裁和内容,并没有作出谁更有价值的比较。
B.“其核心是‘成一家之言’”错,根据材料一“章学诚在其理论著作《文史通义》中把中国史学上重‘通’的现象归纳为‘通史家风’,对‘通古今之变’这一传统进行了精彩概括”可知,通史家风的核心应是“通古今之变”。
C.“‘会通’注重考量历史内容,‘横通’注重汇集文献资料”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分析可知,“会通”是汇集文献资料,“横通”是对史著所载社会历史内容的考量;“丰富拓展”错,文中无此意。
故选D。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