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3460字。
陕西省汉中市2023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第二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都在说中国梦,作为一个文化研究者,我的梦想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甚至在相当意义上说,民族的复兴即是文化的复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的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尽管在近代以后中国饱经沧桑,但历史辗转至今,中华文明再次展露了兴盛的端倪。
推动文化的复兴,我辈的使命是什么?我以为,21世纪是重新整理古籍和有选择地重拾传统道德与文化的时代,当此之时,应当重新塑造我们的“新经学”。我们的哲学史,由子学时代进入经学时代,经学几乎贯彻了汉以后的整部历史。但五四以来,把经学纳入史学,只作史料看待,未免可惜,也将经学的现实意义降到了最低。现在许多简帛记录纷纷出土,过去自宋迄清的学人千方百计求索梦想不到的东西,而今正如苏轼所说“大千在掌握”。我们应该如何善加运用,重新制订新时代的“经学”,并以之为一把钥匙,开启和光大传统文化的宝藏?
长期研究中,我深深感到,经书凝结着我们民族文化之精华,是国民思维模式、知识涵蕴的基础;是先哲道德关怀与睿智的核心精义、不废江河的论著。重新认识经书的价值,在当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甚至说,这应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立足点。
“经”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因为它讲的是常道,树立起真理标准,去衡量行事的正确与否,取古典的精华,用笃实的科学理解,使人的生活与自然相调协,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臻于和谐的境界。经的内容,不讲空头支票式的人类学,而是实际受用有长远教育意义的人智学。
“经”对现代社会依然很有积极作用。汉人比《五经》为五常,《汉书•艺文志》更把《乐》列在前茅,乐以致和,所谓“保合太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表现了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五常是很平常的道理,是讲人与人之间互相亲爱、互相敬重、团结群众、促进文明的总原则。在科技发达、社会巨变的时代,如何不使人沦为物质的俘虏,如何走出价值观的迷阵,求索古人的智慧,应能收获不少有益启示。
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正是发轫于对古典的重新发掘与认识,通过对古代文明的研究,为人类智识带来极大的启迪,从而刷新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知。我国近半世纪以来地下出土文物的总和,比较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考古所得的成绩,可相匹敌。令人感觉到有另外一个地下的中国——一个在文化上鲜活而又厚重的古国。对此,我们不是要全单照收,而应推陈出新,与现代接轨,把前人保留在历史记忆中的生命点滴和宝贵经历的膏腴,给以新的诠释。这正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大与自贬都是不必要的。文化的复兴,没有“自觉”、“自尊”、“自信”这三个基点立不住,没有“求是”、“求真”、“求正”这三大历程上不去。我们既要放开心胸,也要反求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为”,不断靠近古人所言“天人争挽留”的理想境界。
(摘编自《人民日报》:饶宗颐《中国梦当有文化作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五四以来,把经学从传统的哲学、子学纳入史学,只作史料看待,大大降低了经学的现实意义。
B.凝结着民族文化精华的经书,运用得当,有助于人的生活与自然相协调,也可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臻于和谐境界。
C.在科技发达、社会巨变的时代,人已已为物质的俘虏,陷入价值观的迷阵,而经书可以给人不少有益的启示。
D.与西方文艺复兴不同,我们的文化复兴注重对经典的新的诠释,即推陈出新,与现代接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体部分从如何认识经书的价值和怎样重塑“新经学”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B.文中概述现代考古的丰硕成就,意在与现代经学发展状况形成对比,突出了“新经学”发展的不足。
C.文章通过引用经书原文,论证了“五常”对现代社会的积极作用。
D.本文在论证过程中,既注重古今联系,又进行了中西对比,视野开阔,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重新制订新时代的“经学”是文化研究者推动文化复兴的重要使命。
B.中华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立足点就是重新认识一度沦为史料的经书的价值。
C.“经”的重要性在于,它讲的是常道,树立了真理的标准,让人实际受用并且对人们有长远的教育意义。
D.在推动文化复兴的路上,我们既要放开心胸看世界,也要返回个人省察自己,这样才能有一番“大作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竹子在减少塑料污染、代替塑料产品方面优势和作用突出。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目前全国竹林面积达701万公顷。一根竹子,3至5年即可成材,一般的速生用材林,成材则要10至15年,而且竹子可一次造林成功,年年择伐,保护得好,可以永续利用。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竹子在包装、建材等多个领域可直接替代部分不可生物降解的塑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