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0180字。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是一种早熟的文体。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最早的散文,大约可追溯到甲骨卜辞、《周易》卦爻辞、钟鼎铭文等。而真正具备了较完备的散文形态的,应是从产生于殷周时代的《尚书》开始。《尚书》之后,就是中国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先秦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先秦散文的基本文体形态:一是以论说为主,如《春秋》《老子》《庄子》《孟子》等含哲学、政论文在内的文章;二是以记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如《左传》《国语》等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文章。这两种文体形态交相辉映,不仅成就了一个大时代里散文的辉煌,而且还开创了中国的“杂文学”传统。而其文体特征则是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即是说,先秦时期的散文文史哲没有分家,实用文章和非实用文章混杂,文学与非文学交织,其时也没有专门从事散文创作的散文家。可见,先秦时代的散文概念和内涵是模糊的,文体是自然朴素的,同时也是极其包容的。正是这种模糊、自然朴素和包容性尊定了中国古代散文宽阔、宏大坚实的基础。
先秦之后的两汉以“历史散文”为主要文体形态,“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这一文体的代表作,它将散文推到了一个顶峰。唐代的“古文运动”,一方面瓦解了魏晋南北朝的时文——骈文;一方面又融合叙事的历史、说理议论的哲学、抒情的文学于一炉,从而形成了叙事、议论与抒情三位一体的“古典散文”格局。当然,“古典散文”只是唐宋的一种主流散文文体形态,在唐代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品类多样,写法也多姿多彩,既有大量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等有很强文学性的散文,也有车载斗量的诸如书信、奏议、诏令、论辩、传状、碑记、箴铭、颂赞、哀祭、序跋、书说、赠序等偏于应用和议论的文章。明代以后,先是“以拟古为主”的“七子”的散文创作成为时流,继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主张一切作品“皆从胸中流出”的小品笔记成为主要散文文体形态。而清代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散文,既强调“义理、考据”,又注重“词章”,即将应用性与文学性融合在一起。从以上对古代散文的历史回顾中,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中国的古代散文,从文体的角度讲,是一个相当庞杂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杂文学”的系统。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形态呈现出两个特征:其一,是它一方面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一方面每个时代都有一种主流文体;其二,中国的古代散文,先奏时期是应用性与文学性并重,魏晋之后总体看文学性文体占据主导地位,但应用性文体也有自己独立的地位。
总结、回顾中国古代散文文体演变的历程,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中国古代散文家从魏晋南北朝起便有着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虽然,章学诚所言“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的说法可能有夸大其辞的成分,但鲁迅认为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文学主要是诗文已进入到文体的“自觉时代”应属不虚。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拿西方的文学作比较。西方的文学以戏剧、小说和诗为主,散文从古代到现代都没有独立成体,所以不论是长篇论著或是短篇小品,其文体基础都十分脆弱;即使“五四”时期热闹一时的英美“絮语散文”,其实真正上佳的作家和作品并不是很多。而能够像中国散文那样融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的优秀之作更少。与中国散文相比,西方的散文随笔重“笔路”,重纪事、说理、个人性和科学精神,但在“文章”,即抒情性、音乐性、语言韵味,乃至“文气”等更能体现文体意识的各个方面,则远远逊色于中国古代散文。
(摘编自陈剑晖、杨汤琛《中国散文文体的近现代嬗变》,有删改)
材料二:
《谏逐客书》是客卿李斯在秦始皇十年,为讽谏秦王政取消逐客令而上的一个奏议。就文体说,《谏逐客书》是一篇议论文,阐述了人才对国家富利、强大、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一篇透辟、精到的人才论。
《谏逐客书》之所以至今还脍炙人口,固然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散文发源很早,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周易》卦爻辞、钟鼎铭文等,但直到先秦才迎来第一个黄金时期。
B.先秦散文以磅礴的底蕴成就了自身辉煌,开创了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文学传统,也为中国古代散文奠定了宽阔、宏大的基础。
C.在西方文学发展中上,散文长期势弱未成主流,文体基础薄弱,直正上佳的作家和作品不多,不似中国古代散文具有文体意识。
D.策士文辞往往运用对偶和排比表意,因其可以让气势、文采、音节、事理等方面得到更好展现,《谏逐客书》也因此成为了典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散文的起源开端,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形态和文体意识。
B.材料二分析了《谏逐客书》的策士文辞特点,侧重对其艺术风格方面进行探究。
C.材料一借西方文学散文发展演变历程,论证中国古代散文家文体意识自觉的重要性。
D.材料二运用诗句说明《谏逐客书》妙用对比论证手法,委折人情、委婉善讽。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证明材料中各时代散文文体形态特征的一项是
A.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后世散文尽管有许多发展变化,但与这两种形式都有密切关系。
B.《史记》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编史方法,其中的“纪”“传”部分就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散文。
C.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建安七子一扫汉末文人的颓唐,语言疏朗明白,不尚雕琢,具有清新刚健的风格,世称“建安风骨”。
D.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与骈俪文对立。
4. 材料一论证手法多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先秦时期的散文体现了“应用性与文学性”并重的特征,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 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说话含混不清。我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怕他蹦来跳去的,要是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