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90字。
2006年高考湖北优秀作文4篇
第六篇 “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 湖北考生
三顾茅庐的故事人们已经耳熟能详。
刘备屈尊三顾寻访卧龙,孔明隆中对策纵谈天下。此后,刘备从亡命将军变为了一方枭雄,诸葛亮也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从占据荆、益二州到白帝托孤,两人肝胆相照,心神无二,被后世视为君臣信赖的典范。
《三国志》作者陈寿称之为“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人炎盛轨。”也许是因为历来英雄相惜,千古同慨,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感叹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然而,时至今日,每每读到《三国演义》中那段精彩的“三顾茅庐”,在慨叹的同时,又想到了另外一点——求贤之道。
求贤的方式很多,燕昭王广罗贤士,借的是物质条件,曹孟德召纳能臣,凭的是三次颁布《求贤令》……这些虽然都是求贤,但“三顾茅庐”却技高一筹。刘备三顾,获得了诸葛亮的感恩之心,所以即便后主刘禅如何昏庸,诸葛亮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其让大贤大德之士怀着“试一试”的心理主动上门,不如像刘备,深谋远虑的选择亲自访贤,求贤。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善于发现人才,寻求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在中国古代,不乏这样的智谋之士。周文王为了消灭残暴的商纣王,到处访贤求能,他在渭水南岸上遇到了直钩钓鱼台的姜尚,听了他对治国安邦的一番见解,心悦诚服,马上请他到王宫,这位姜太公在文王死后,辅佐武王伐纣,一举灭商,文王靠他的远见卓识访求到了出类拔萃的贤才。
八百年后,楚汉相争,韩信因为得不到重用而离开刘邦,萧何亲自连夜追赶,并建议刘邦以韩信为大将,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帮助刘邦出蜀中,得天下,萧何月下追韩信,靠他的一片诚心追回了难得一见的将才。
任何时代,任何范围内,总会有一些贤能的人,这些贤才的人如果能拥有合适的舞台,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定会为国家和人民多做事情。
求贤,将有一定才能的人寻找出来,招致身边或让其在原有的地方施展才华,最终加快社会发展的进程。重视人才,求贤若渴,懂得运用“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的人是开明的,也一定会得到贤才的诚心,有所作为。
第七篇 对得起自己 湖北考生
有句俗话叫“事不过三”,往往用来形容一些做错的事不要重复出错,要吸取教训,避免再犯相同的过错。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可也真难啊。
记得小时候妈妈经常教导我要学会节俭,每当我提出要东西的时候,妈妈就会说“事不过三,不能再要了!”我也就乖乖地不再要了。所以巨蟹座的我从小就养成了存钱省钱的习惯,有了零用钱总是节省下来存起来,从不乱花,这为我的童年赢得了不少表扬,使我有了一个阳光般的童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已上了初中。或许是妈妈认为我长大懂事了的缘故,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常对我说“事不过三,不能再要了!”可是我却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大手大脚的恶习慢慢地在我身上体现出来了。我先是50、50地从银行取钱,再后来竟100、150地从银行取钱用,这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终于,妈妈发现了存折上累累的支出记录,问清楚钱的去向后,妈妈生气地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要会生活就必须学会节俭。事不过三,可不能再放纵自己乱花钱了!不然,那会害了你的!要对得起自己!”我哭着答应了妈妈,从此以后,我也不再大手大脚地花钱了。
事不过三,使我受益匪浅。每当我有松懈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妈妈的那句话,我就有了克制自己的勇气,我就找到了做事情的办法和原则。事不过三已成为我做事的原则。
上了高中,结识的朋友多了起来,需要应对的时候也多了起来。
看到别人买来各种各样的真彩文具,我也羡慕地动过心:“要是我也有该多好啊!”可是一想到事不过三,我就有打消了与别人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