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680字。
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
(选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人民性是文化、文学现代性的核心内容,既是其动机也是其成果。现代社会要建立起普遍统一的组织结构,就要生成文化的共同体,其语言、思想逻辑、价值认同、理想目标能达成一致,就需要获得广泛的社会性,而其基础就在于文化、语言、文学具有人民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需要人民,一是因为优秀的艺术需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二是因为人民才是作家价值的唯一判断者。
B. 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只有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
C. 现代社会的语言,思想逻辑、价值认同、理想目标能达成一致,其基础就在于文化、语言、文学具有人民性。
D. 人民性离不开市场化,市场化使文艺走向大众,使人民群众最大可能地分享文艺作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积极拥抱时代,反映人民生活的文艺作品才能为大众所喜爱,才有可能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
B. 从20世纪80年代文学变革到90年代传统文化复兴,中国文学思潮从欧美现代主义转为现实主义,艺术上获得不断进步。
C. 新时代赋予文艺以新的内容,无论社会环境多么复杂,文艺格局多么丰富,文艺的创新性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D. 两则材料都辩证思考“文艺的大民性”问题,肯定其积极意义;又都放眼当下,对文艺工作者提出要求。
3. 下列选项,最贴合林料中文艺观的一项是( )
A.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B. 仲尼抗浮云之志,孟轲养浩然之气。(班固《答宾戏》)
C.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五》)
D.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4. 请以鲁迅的《祝福》为例,结合材料一分析它成为经典的原因。
5. 文艺创作者应该如何增强作品的人民性?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人民性离不开市场化”错误,材料二“市场化在客观上解决了文艺走向大众、面向大众的问题”指出市场化的客观作用,但不等于说“人民性离不开市场化”。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从欧美现代主义转为现实主义”错误,材料二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朱先生从抽屉里取出一份抄写工整的文章,交给白嘉轩:“今后的日子怎样过才是最大最难的事。我这几天草拟了一个过日子的章法,你看可行不可行?”白嘉轩接过一看,是一笔不苟楷书的《乡约》。
白嘉轩当晚回到白鹿村,把《乡约》的文本和朱先生写给徐先生的一封信一起交给学堂里的徐先生。徐先生看罢,击掌赞叹:“这是治本之道。不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