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8840字。

  2022级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语文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答题卡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两千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摘编自黄亚果《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认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的言论虽各不相同,但其观点完全一致。
  B. 材料一引用《礼记•大学》中的话,说明了个人发展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后者危害程度大于前者。
  D. 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容易导致人生和社会问题。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是幸福的重要内容,但与之相比,精神快乐更重要。
  B. 先秦诸子认为,只有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才能自觉修身行道。
  C. 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人,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恶性循环,让心灵不堪重负。
  D. 将资源占用当作幸福本身和人生目的来追求的人,就会成为贪欲的奴隶。
  3. 下列说法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北京快递小哥刘阔起早贪黑,风雨无阻,一年送出去5万多件包裹,为大家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虽然一直奔跑在送快递的路上,但是他觉得特别骄傲。
  B. 退休后幸福生活是什么样子?有人说,只要有几位能常相聚的老友,有一位长相厮守的老伴,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老巢”,有一份稳定的劳保,余生足矣!
  C. 习近平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贵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D. 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政协副主席王静成说,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攻克疑难疾病,让病人好转起来的难以言表的成就感。
  4. 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根据两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新时代的我们如何才能做个幸福的人?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但其观点完全一致”错误。根据材料一可知,先秦诸子的言论所表达的观点不完全一致,如老子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二者强调幸福的角度不同,但追求精神快乐的本质是相同的。
  B.“说明了个人发展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错误。根据材料一“《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论证的是“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并没有说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后者危害程度大于前者”错误,由材料二“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可知,原文只说后者更为流行,没说危害大于前者,没有对二者的危害程度进行比较。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节选)
  余光中
  ①我的中学时代在四川的乡下度过。那时正当抗战,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一寸铁轨也没有。不知道为什么,年幼的我,在千山万岭的重围之中,总爱对着外国地图,向往去远方游历,而且觉得最浪漫的旅行方式,便是坐火车。每次见到月历上有火车在旷野奔驰,曳着长烟,便心随烟飘,悠然神往,幻想自己正坐在那一排长窗的某一扇窗口,无穷的风景为我展开,目的地呢,则远在千里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