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010字,答案扫描。

  2023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  文
  满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得分:__________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信仰是人的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活动,体现着人对价值理想的建构或最高价值的承诺,融系着人对精神家园和终极关怀的寻觅,因而它在根本上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凝聚或整合着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信仰的客体或对象看,信仰可以区分为对美好社会制度的信仰、对理想人生的信仰,也可以区分为宗教信仰、政治信仰、道德信仰、法律信仰等,但无论哪一种信仰,信仰的主体归根结底是每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阶级、政党、民族、国家都是由自己的每一位成员组成的,阶级、政党、民族、国家的信仰只能在其每一位成员的心目中获得真正的存在。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从阶级、政党、民族、国家的视域研究信仰,更要从个体、心灵、安身立命方面研究信仰。要把信仰的研究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使命、人的生存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
  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马克思主义所信仰的理想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终极理想只有落实到每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上,才能成为人们真正的信仰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的理想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曾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第三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自由个性”是人的主体性最充分的体现。人一旦失去“自由个性”,就失去了能动性而变成了被动的存在,人的本质就被扭曲。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们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但并不因此否定个人的需要,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最尊重人,尊重个人的需要、利益、尊严和幸福,把个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看作共产主义的真正目标,“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马克思、恩格斯所强烈反对的恰恰是那些敌视个人需要、贬低个人权利、使人异化的社会制度,是那些打着“集体”的幌子而蔑视个人需要、践踏个人权利的“虚假集体”。
  信仰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和人生体悟,生活经验对个体具有直接的引导性,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好坏、是非,外部世界的存在和价值通过人们的生活经验而内在化。列宁说:“大多数人是根据实际生活得出自己的信念的。”通过社会生活,人们获得了对世界、社会、人生的认识和体验,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去理解、把握和构建自己的信仰。只有在生活经验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的信仰和价值标准,才能有坚定的信仰。可见,信仰的形成和巩固离不开信仰主体的自觉性。信仰不是外在的强制性灌输的结果,而是主体全身心的体悟和价值整合的结果。我们并不否认环境熏陶、外在灌输、风俗习惯、传统影响乃至遗传因素在信仰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但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外在因素只有通过内在因素才能发挥作用,我们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主客体关系的动态分析来理解和解决人们的信仰问题。如果过分夸大外在灌输的作用,在信仰问题上就会出现虚假现象。
  (摘编自郑永和《信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材料二:
  谈到信仰产生问题,首先得肯定人性,人会生老病死,人有欲望,面对不同情形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人会思考解决问题,人有趋利避害的倾向。在这个前提下,信仰可由这几种途径产生:一、对自然界有较深刻的认识,意识到规律的重要作用,从而肯定、崇拜自然规律,形成信仰;二、把英雄人物或思想伟人升华为信仰;三、由于知识的缺乏,对自然现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终极理想要成为人们真正的信仰对象,就必须实现每个社会个体自由、全面、和谐发展。
  B.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未来的理想社会形式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不容忽视。
  C.作者指出信仰的形成离不开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人生体悟,大多数人是根据实际生活得出自己的信念的。
  D.信仰问题上出现虚假现象,就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对主客体关系作动态分析,过分夸大外在灌输的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没有个体的自由发展,那么或许未来产生的代替旧社会的社会形式将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对未来联合体的构想。
  B.当人的主体性在社会得到充分尊重,自由个性就能得到充分发展,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真正目标就能实现。
  C.个体的生活经验对信仰形成和巩固有直接影响作用,外在强制性灌输不利于信仰的形成和巩固。
  D.从信仰产生的途径看,有些产生于自认为有合理解释的信仰是唯心的,不科学的,需要哲学作理性指导。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信仰”的一项是(       )(3分)
  A.《离骚》中“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精神。
  B.《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
  C.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勇担重任,多年执着探索,最终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疟疾病人。
  D.《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
  4.请综合材料内容,概括“信仰”这一概念的要点。(4分)
  5.材料一第2段中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的内容,在论证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牵风记(节选)
  徐怀中
  “野政文工团”(晋冀鲁豫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派出一个小分队,来九团慰问演出。思想内容没得说,可是出来进去总是那么几个熟悉面孔,太乏味了!台下开始发难:“不看!不看!不看!”
  最初只有少数人起哄,像是受到恶性传染,到处尖声刺耳地吹起了口哨。
  报幕人从大幕中缝处钻出来,他每次出现,观众都以为演出将会进行调整。台下又狂呼乱喊起来:“出来一个坤角儿!出来一个坤角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