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1 社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以“偷豆”这一最具童心童趣的故事情节展开,分析阿发等少年的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学会在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及关键情节中梳理人物形象。
  3、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童真童趣及对质朴热情、率真无私的平桥村人们的怀念之情。感受鲁迅“可亲可爱又特别”的形象,结合时代背景,领略其广阔伟大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分析阿发等少年的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质朴热情、率真无私的童年伙伴的怀念之情。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童真童趣,感受鲁迅“可亲可爱又特别”的形象,结合时代背景,领略其广阔伟大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眼前的鲁迅
  展示鲁迅画像。
  这是谁?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二、作品中的鲁迅
  翻转课堂:
  1、复习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预习《社戏》,对比阅读。
  2、思考:鲁迅为什么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一再地怀念童年?
  (一) 课堂活动:快问快答。
  鲁迅小时候最喜欢去家里的后园玩,那个后园叫什么名字?(百草园)
  百草园里有一种小虫子,倘若你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斑蝥)
  百草园里还有一种植物,有像人形的,据说吃了便可以成仙。(何首乌)
  鲁迅小时候心心念念想买的一本绘画书,叫什么名字?(《山海经》)
  是谁给他买来的?(长妈妈)
  冬天下雪天的百草园,鲁迅最喜欢玩什么。(捕鸟)
  你还记得鲁迅是怎么捕鸟的吗?(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设计意图:在快问快答的紧张欢乐气氛中,快速回顾了前面学过的鲁迅的篇目,在上台模仿捕鸟的过程中,深刻的体会鲁迅小时候的童真童趣,从而拉近了鲁迅与学生们的心理距离。)
  (二)走进《社戏》
  1、作者说平桥村是“乐土”,你认为最有趣的事是什么?
  是掘蚯蚓去钓虾,和小伙伴们一同去放牛,借船去看社戏,集体去偷罗汉豆?
  2、还原偷豆情节。
  a、重点研读24—30段。圈点批注你认为有趣的细节。
  教师预设:
  (1)“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4 灯笼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字词;
  2、根据切入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研读本文的内容。
  3、理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理解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找课文的切入点,根据切入点深度解读课文;
  2、理解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引导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查找霍骠姚、李愬、裴公、蒙恬等人的英雄故事,初步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
  2、根据导学案做好扎实的自主预习工作。
  导入新课
  1、播放有关灯笼的视频导入,学生主持,根据视频回答问题:视频介绍了有关灯笼的那些知识点。
  2、学生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自学字词,预习检测反馈;
  (2)、学习寻找解读课文的切入点,并围绕切入点自主研读课文;
  (3)、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变化。
  新课导学
  (一)、完成学习目标一:学习字词,预习检测反馈;请同组之间相互检查订正。
  1、给下列加横线的词语注音:
  争讼  斡旋  思慕  怅惘  锵然  褪色  霍骠姚  神龛  星阑  裴公  幽悄
  2、解释下列词语:
  熙熙然   马前卒   星阑    静穆 
  (二)、完成学习目标二:找切入点,自主研读课文。
  1、简介切入点,找出研读这篇课文的切入点。
  (1)、切入点,就是一篇课文的着眼点和突破口。从切入点入手能提纲挈领对课文进行解读。一个标题,一个标点,一个关键词,一句精彩的话,都可以是分析文章的切入点。
  (2)本文的切入点是什么?请说说你的依据。
  明确:这个知识点具有开放性,可以是题目“灯笼”,可以是第二段第一句话里的“爱”字,也可以是“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的就都是。”????????????言之成理即可。
  这节课就以“真的,灯笼结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的就都是。”来解读课文。
  2、根据切入点深度解读课文,研读方式:小组合作探究法,品读结合法。
  (1)、在文中作者写了一些与灯笼有关的事情(有的是记忆,有的是联想),请概括出来,并且品读每件事情里所蕴含的情感及文化内涵;
  (2)、找出每件事里最富有情感的语句,仔细品味,展示朗读。
  提示:请以“我们小组概括第   段“我”     (填记忆中或联想)的事情:                     ,从这件事中,我们品味到了                 (填写情感或者文化习俗)”的形式进行品读。
  明确:(1)、记忆中的:有提着灯笼,迎回祖父的长幼情笃;有接过纱灯,上下灯学的母子情深;有红灯高挂村口,温暖夜行人的乡情和睦;有5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习筛选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怎样将物候学一步步引出来的。
  难点: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教学方法
  “重中轻”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微风轻抚,燕子呢喃着春的消息;烈日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田野金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大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5课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种说明文,那么,这种说明文是用一种什么样的笔调来写的呢?
  二、解析课题
  1、课题:拟人手法。
  2、激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三、重锤敲打“前三段”
  【重锤敲打“前三段”:“前三段”的发力式教学,舍得时间,耐得性子,滋味自显。以文体为依托,辩词析句,多种朗读, 侧重于正解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突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1、第一段教学:
  ⑴朗读
  ①自由朗读:正确朗读课文。
  ②指名朗读:相机进行字词教学。
  衰草连天:shuāi,  翩然:piān,风雪载途:zài
  ⑵辩词析句
  ①品味语言:积累描写四季的“四字词语”和代表性景象的抓取。
  ②理清分总关系:最后一句与上文的关系
  结合语境,重点理解“年年如是”的“是”与“周而复始”的“复”。
  ⑶配乐齐读:再次走进四季图,体会文艺用笔的魅力。
  2、第二段教学
  ⑴第一句:
  点出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⑵中间部分:
  ①关注修辞:“传语、暗示、唱歌”运用拟人手法。
  ②关注标点:为什么中间不用分号,而用句号?因为类别不一样。
  ⑶最后一句:
  指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3、第三段教学
  ⑴概括段意:结合文中频繁出现的词语来思考。
  引出引出物候和物候学。
  ⑵理解结构意图:
  先写自然现象再引出物候和物候学对阅读有什么好处?
  避免阅读枯燥,增强了阅读的可读性和舒适感,符合认识规律。
  四、大而化之“中七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