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13290字。

  高二开学检测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孔子是最早有意识地以《诗经》为教材的人。《诗经》本名是《诗》。汉代董仲舒把《诗》奉为经典,此后便有了《诗经》这个名字,后人把它列为“五经”之首。直到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废止读经”,两千多年间,《诗经》一直是儒家思想的经典教材,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而孔子的诗教思想对人的和谐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孔子看来,《诗经》、礼、乐是弟子道德修养的三个阶段,《诗经》是弟子学习道德知识和提高道德修养的开始阶段。孔子的诗教借助音乐启迪和陶冶人的情感,使人气质高雅,提高道德涵养,提升品格和情操。这种道德教化形式,是和诗乐的审美结合在一起的。《孝经》里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三句是断取《小雅•小旻》末章拿来教人谨慎、恐失孝道的名言。像这样直接用《诗经》教人修养自己德行的例子在《学而》《八偷》《子罕》等篇都能见到;《论语》中直接引用《诗经》说明修身养性进行道德教化的篇章有七章。
  《诗经》还有独特的审美特质,孔子对《诗经》的审美功能有很深刻的理解,他总结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大意是“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首先是《诗经》引起人们的审美感觉,感染人情,激发人的志气,振奋人的精神,从而最终达到美育的效果;然后通过“观”来考察社会和执政的得失,提高人的观察能力,先秦有“观风俗,知得失”;再有“群居相切相磋”,在相互切磋中引发感悟,交流感情,增强集体观念和凝聚力;最后的“怨”是讽喻社会或者是表达不满情绪。因此说“诗教”是双向的,诗教是人心灵的净化器,纯洁的心灵是人和谐发展的基础。
  孔子在诗教的方法上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史记》曾言:“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认为,乐应该体现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正平和。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在诗歌教学中,主张配乐吟诵,而且他还亲自把诗谱成乐曲,在教学中“弦歌”而诵,诗的内容通过美妙动听的“雅言”来表现,使学生不但受到思想的启迪,而且得到了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
  孔子还运用或引用《诗经》中的句子,采用谈话问答的方式来教育弟子。《韩诗外传集释》第十六章,就记述了孔子引证《诗经》的“野有蔓草,零露薄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的诗句,用谈话问答法,教诲子路“取束帛以赠先生”。孔子用这种教学方法,以师生轻松、平等的关系进行知识的传授,使学生的性情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了陶冶。
  孔子的诗教思想,无论是把《诗经》作为教材的角度,还是他的诗教方法和原则,都是在强调诗教对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有不可小觑的作用。诗教有助于养心怡德,它把汉语的声情、的律、节奏及乐感的美发挥到了极致,能自然地和着人的生理和心理节律,引起情感的升华;能变化人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即是;能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摘编自赵会莉《孔子诗教思想与人的和谐发展》)
  材料二:
  孔子开创儒家的私学,坚持“有教无类”的主张,以真诚坦率的立场和民主平等的作风教育学生。他举办私学,目的就是为国举才.他感到当时各诸侯国缺乏栋梁之材管理政事,以致社会混乱,民生凋敝。因为当时掌握政权的世卿大夫多不称职,所以孔子在培养人才时不会只从贵族子弟中选取学生.而是秉持了“有教无类”的态度,不同阶级阶层,不分贫富贵贱,不限地域、年龄,来者不拒。“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代的统治者提升了《诗经》的地位,但是到了民国时期,人们开始普遍否定《诗经》存在的价值。
  B.孔子在弟子完成道德修养的三个阶段后,便借助音乐启迪和陶冶人的情感,提高道德涵养,提升品格和情操。
  C.《论语》和《孝经》深受《诗》的影响,两部著作都有引用《诗》的内容,以此起到教化的作用。
  D.孔子着重从平民中选取学生,很少收纳贵族子弟,此举意在冲破当时贵族阶层垄断教育的局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的诗教思想注重人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学习《诗经》可以让人增强集体观念和凝聚力.并可以表达不满情绪。
  B.孔子强调乐的教化作用,他主张以乐为媒介将诗歌表达出来,这可以启迪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
  C.孔子认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老师在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也能从学生处得到启发.让自己成长。
  D.孟子和苗子都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强调教育的实践功能,而荀子更注重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探索。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B.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C.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乎。
  D.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学而慢其身,虽学不尊矣。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下面三段文字分别体现了孔子、孟子、荀子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4分)
  ①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檗栝①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荀子•法行》)
  ②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
  ③言而不称师,谓之畔⑦;教而不称师,谓之倍。(《荀子•大略》)
  【注】①檗栝,矫正木的工具。②称,称道。③畔,通“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生活在天上 毕飞宇
  蚕婆婆在这个悲伤的夜间开始追忆断桥镇养蚕的日子。成千上万的桑蚕交相辉映,洋溢着星空一般的灿烂荧光。它们弯起背脊,又伸长了身体,一起涌向了蚕婆婆。它们的身体像梦的指头,抚摩着蚕婆婆。每一个蚕季最后的几天总是难熬的,一到夜深人静,这个世界上最喧闹的只剩下桑蚕啃噬桑叶的沙沙声了。蚕婆婆像给爱蹬被单的婴孩盖棉被一样整夜为它们铺桑叶,往往是最后一张蚕床刚刚铺完,第一张蚕床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