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990字。
2022级高一下学期期中校际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 2023.04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如果把 2013 年8 月领导人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当作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研究起点的话,不到十年时间,“讲好中国故事”研究从无到有,方兴未艾。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视角再一次对“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指示。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国际传播战略成效初显,但是当前国际传播格局仍然“西强中弱”,西方传媒如美联社、路透社、BBC 等才是全球传播体系中发布中国新闻、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我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对中国故事宣传的议程设置仍然受制于西方媒体。西方媒体会选择性地提供信息,并有意识地凸显某些议题,在公众中制造共识,引导并形成舆论。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后,新华社和美联社所有相关报道分别为 158 篇和 15 篇,尽管新华社发稿量为美联社的十倍,但新华社设置的“奥运框架”和“国家形象框架”却不如ml社的“中国问题框架”更吸引西方受众的眼球。经西方媒体操纵后,我们的国家形象已然不是在现实环境中的真实状态,而是受众观念与拟态环境互相作用下的“扭曲和误解”。2022 年举办的北京冬奥会,我国主流媒体实现了“跨时空、跨文化、破圈层、正形象”的国际传播效果。但是有研究发现,国内媒体所发布的视频大多聚焦冬奥场馆建设和奥运测试等方面,内容单薄,议程设置能力较弱,难以引起国外媒体和受众的共鸣。
对外宣传难以摆脱传统叙事话语的影响。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我国媒体讲述的中国故事表现出了浓重的历史痕迹。我国外宣媒体常以对内宣传中的宏大叙事逻辑指导对外传播,无法摆脱“英雄主义叙事”框架,“这与处于现代性与后现代交织的西方世界所形成的个性化叙事框架格格不入”。这样的叙事话语难以满足我国当下的国际传播目的和塑造大国形象的诉求。
外宣报道的语态文风无法打动西方受众。新闻受众作为认知主体,对中国的态度和认识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以语言为中心的符号系统。然而,我国面向海外的新闻报道或评论中有不少严肃的宏大叙事,经常会出现“相关部门”“健全制度”等大而化之的翻译词汇,将陌生的文化负载词直接呈献给受众,有空洞说教之嫌。如果西方受众的价值判断建立在这样一个语言系统基础上,那么他们心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也必然是模糊的、空洞的。
“彼知我”远不如“我知彼”。即便是在21 世纪的今天,中西方在相互认识方面仍然存在“语言差”与“时间差”。所谓“语言差”,指说汉语的中国人在学习、掌握英语等西方语言、文化方面,比西方国家人民学习、掌握汉语及中华文化要容易。所谓“时间差”,指中国人全面、深入地了解西方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当代西方人对中国开始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只有二三十年。这使得我们不能指望西方国家有许多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专家学者,更不能指望有一大批能够读懂中文报道的普通读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外宣传的难度就大大增加,就更需要外宣工作者以更加专业的姿态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故事。
(摘自陈功、韩佳秀《“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命题及理论阐释》)
材料二:
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综合施策。
全面加强中国好故事的素材库建设。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对解决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和实践启示。二是中国改革发展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题材资源。三是中国和平发展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2013 年 8 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是一个时间节点,在此之后,“讲好中国故事”的活动从无到有,不断开展。
B.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西方受众对中国形象的扭曲和误解,是其观念与西方媒体制造的拟态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
C.现代西方民众习惯于个性化叙事框架,对我国对外宣传时常以宏大叙事逻辑指导的“英雄主义叙事”框架不太接受。
D.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和国家发展中涌现出的丰富素材、鲜活话题,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支撑。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从当前“西强中弱”的国际传播格局来看,美联社、路透社、BBC 等西方传媒仍然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
B.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后中西方媒体报道数量与产生的影响成反比,说明对中国故事宣传的议程设置受制于西方媒体。
C. 中西方相互认识上的“语言差”和“时间差”,使西方缺少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专家学者和能读懂中文报道的普通读者。
D. 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创新表达方式,用外部话语体系来展示中国的发展进步,使外国受众更好地读懂中国。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我们不能把‘讲好中国故事’简单地等同于‘讲自己觉得有价值的故事’。”
B.“及时澄清谬误,解疑释惑,让世界看到、听到新时代的中国。”
C.“用世界通用语言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用跨越世界的情感共振讲好中国故事。”
D.“话语权的增强和国家的硬实力高度相关;硬实力做得好,才能掌握国际话语权。”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三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论证效果。(4 分)
5. 请结合材料内容,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对北京画院组织的交流活动进行简要评析。(4 分)
2023 年是中西建交 50 周年,北京画院将组织齐白石作品赴西班牙展出。展览将围绕齐白石与毕加索两位中西杰出画家展开对话。毕加索开创的立体主义艺术风格引领了西方现代绘画的潮流,而齐白石代表的“红花墨叶”大写意绘画风同样对20 世纪以来的中国画影响颇深。同时,在形与神的捕捉与表达上,二人都有着对“真”的独到理解,这也是此次对话交流展的主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风筝的故事
瞿瑞
如果不是因为树梢上的那只风筝,我可能永远不会想起这件事。毕竟已经二十年过去了。
二十年前,我八岁,外公六十八岁。
在退休那天,外公忽然决定用木头做东西。
有一次,外公花了大半个月时间雕好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孔雀,终于忍不住炫耀给家人看的时候,外婆对他发起了严厉抨击。
“有这闲功夫不如给娜娜做一个学步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