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12560字。

  2023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5年前,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搞好这5年的发展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追求。早在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就苦苦思索如何“振兴中华”。他在《建国方略》中绘就了未来现代化的美好蓝图:筑铁路、铺公路、建大港……当时有人认为,这些设想完全是一种空想,是天方夜谭。
  百年弹指一挥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高铁飞驰领先世界,公路纵横遍布城乡,世界大港十之有七,已远远超出孙中山先生当初的设想。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然而,当西方国家率先登上现代化列车,所谓“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一度蔓延。不少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模式,不仅未能实现现代化,反而失去了发展自主性,错过了发展机遇,落入发展陷阱。而那些现代化发展曾领先世界的部分西方国家也日益难以摆脱“乏力感”——金融危机频发、经济衰退严重、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激化、民生福利下降……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中国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现代化之路。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摘自徐宁字强《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走什么样的道路、有什么样的政策能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从我国多年来倡导的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总结中国自己的发展经验而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来看,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孙中山先生绘就的未来现代化美好蓝图,在当下的中国已经成为现实并远远被超越了。
  B.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得到了推进和拓展。
  C.西方现代化模式和“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曾一度干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D.现代化模式不是固定的,每个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都应保持发展自主性,抓住机遇。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对象都是中国式现代化,但是二者论述的侧重点不同。
  B.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之一。
  C.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中国自己的发展经验是提出新结构经济理论的前提。
  D.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我们在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来选择产业、发展经济。
  3.下列选项所包含的理念与习近平总书记阐明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重要特征相吻合的一项是(3分)(   )
  A.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不学礼,无以立。”
  C.司马迁《史记》:“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D.《左传》:“易子而食,析骸而爨。”
  4.常言道:“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这句话也曾经被习主席引用,现已广泛流传。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这句话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启示。(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的优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红红的小辣椒
  吴泰昌
  一九四六年春天,我从江西回到故乡当涂,开始上小学。两年后,母亲到县东北角一个偏僻的镇上教书,我也随着去,那年我十岁。记得是一个冬日的清晨,我们吃完早饭就动身。过了北门石拱桥,尽是山路。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