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20350字。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名校联盟高三(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文化血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文化滋养之源。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这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具体而言,其一,宇宙观方面。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而“与天地精神往来”。荀子既以“天行有常”强调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也以“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宇宙观,与西方近代以来流行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截然不同,而与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和解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二,天下观方面。天下为公、大同世界,是儒家关于理想社会的重要思想。《尚书•尧典》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不少知识分子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相联系、相比附。其三,社会观方面。“和”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是深刻影响中国人的一个重要观念。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社会观,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以及关于社会关系高度和谐的未来设想,有诸多契合点。其四,道德观方面。中国人与人为善、义利相兼等伦理观、道德观,与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并重等倡导,有相近相融之处。
(摘编自孙来斌《科学把握“两个结合”的三个维度》)
材料二:
儒家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不断中国化的社会文化土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绝没有脱离中国社会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今天我们要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也离不开调动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儒学传统。
近代以来,睁眼看世界并鼓动学习西方的人,包括推动马克思主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儒家化,当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合则两美,离则两伤。
B.联产承包责任制折射了重视家庭、和而不同等思想内涵,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C.儒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D.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与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的价值观高度契合,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民本、民富、平正、德法合治等思想主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通。
B.材料二列举费孝通对改革开放一些措施的评论,意在表明这些措施符合时代发展,具有合理性。
C.毛泽东、周恩来等马克思主义者受到民众尊敬与拥戴,与其践行儒家人格理想、人格操守有关。
D.只有根植中华历史文化沃土,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马克思主义真理才能在中国不断发展。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由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和马克思《费尔巴哈论纲》,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重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实践,而儒学重在修养主观道德的实践。
B.从张载的《正蒙•太和篇》和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可见,儒学和马克思主义都主张自然社会万事万物通过斗争而最终达到和谐。
C.“实事求是”是毛泽东从历史典故中撷取出来的,创造性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D.由《礼记•礼运》篇对于大同社会的描述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论述,可以看出儒家与马克思主义具有相近的社会理想。
4.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光辉一生的写照。这两句名言化用了明代谏臣杨继盛的名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李大钊继承并超越了前人,找到了救国救民的“妙手”。请结合材料二对此加以评析。
5. 如何理解“儒家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不断中国化的社会文化土壤”?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奴的飞行
扎西才让
材料一:
苏奴要从甘南到云南去,一周之前就从网上订了机票。
本来他想坐火车去,这位守旧的诗人觉得在铁轨上行走,每时每刻都在地上,心里踏实,但他那上高中的儿子说:“阿爸,你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发展速度啦!现在,坐现成的飞机,嗖的一声,就到了想去的地方,又快又安全,谁还坐那乌龟一样慢腾腾的家伙呢?”苏奴想说:“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