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 约11530字。
北京市大兴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试卷
高二语文
2023.04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22道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2.试题答案一律涂或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签字笔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只需上交答题卡。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是批判的原则。批判,不是简单的抛弃和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弃其槽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的兼收并蓄。”
怎样区分艺术遗产的精华与糟粕呢?第一条界限就是要把统治者的艺术与被统治者的艺术区分开来。在阶级社会中,有两个对立的阶级;反映在艺术上,就有两种艺术,一种是反动的艺术,它反映统治阶级反动的思想感情,是艺术遗产中的糟粕;另一种是进步的艺术,它反映被统治阶级进步的思想感情,是艺术遗产中的精华。第二条界限就是要把某一具体艺术作品中之精华与糟粕区分开来。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精华与糟粕往往混杂在一起。历史上任何一位艺术家的思想感情都不是纯粹的,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曹雪芹和施耐庵,石涛和朱耷,哪一位艺术家,哪一件艺术作品,不是精华与糟粕紧紧地混杂在一起呢?
要坚持继承艺术遗产的批判原则,就要避免“肯定一切”与“否定一切”两种极端观点。
“肯定一切”即全盘继承,表现为复古主义。我国明代永乐以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树起复古主义大旗,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使复古主义成为时代风尚。他们认为先秦两汉的散文、汉魏的古诗和盛唐的近体诗,都是绝对完美的艺术范本,艺术家只能惟古人是尚,根本勿需新的创造。
“否定一切”即简单抛弃,表现为虚无主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出现的“无产阶级文化派”可谓这一极端的代表,认为无产阶级文化与过去时代的文化“不需要继承的关系”,扬言“从现代生活的轮船上扔掉”普希金、托尔斯泰和一切古典作家,甚至要把沙皇建的房子、铁路统统摧毁。这种谬论受到列宁的痛斥,他指出:“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
(取材于王宏建主编的《艺术概论》)
材料二
文学传统由幸存下来的文学作品构成,每当一部新的杰作加入这些作品,文学传统就改变了。它之所以改变,不仅仅因为新成分的加入,而且还因为,人们对这一传统中已有的作品有了新的不同的理解。新成分加入这一传统后的一代人所面临的传统与其前辈的传统显然不同。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符合“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的一项是(3分)
A. 去芜存菁 B.是今非古 C. 是古非今 D. 全盘吸收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艺术遗产中的精华”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它吸取了古代文化中的民主性思想。
B. 它反映被压迫人民进步的思想感情。
C. 曹雪芹和施耐庵的作品不全是精华。
D. 经典名著比一般文学作品的精华多。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文学传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一部新的杰作代表了一个文学传统。
B. 不同时代的人面临的文学传统不同。
C. 刚起步的作家找到的传统已“过时”。
D. 作家完全没有文学传统就能够创新。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只要有对立的阶级,就会有对立的艺术。
B. 只有先了解文化传统,才能继承和创新。
C. 自然主义文学观已被现代主义文学摒弃。
D. 文学创作不能坚持复古主义或虚无主义。
5. 请分别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关于文化遗产或文学传统的观点,并根据其中一个观点,以教材中某篇作品为例,简要说明你如何学习中国古典诗文。(6分)
教材篇目参考: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开创“香草美人”传统,教材选入篇目《离骚》;贾谊奠定骚赋体基础,教材选入篇目《过秦论》;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教材选入篇目《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苏轼开创豪放词风,教材选入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教材选入篇目《师说》……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柳宗元的作品《种树郭橐驼传》,完成6-10题。(共18分)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