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13400字。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2023年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色”字,按照明末闵齐假在《六书通》中的考证,最早的写法,乃是一个人驮着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而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也注解说:“色,颜气也。”也就是说,“色”在中文里,最初的含义,是指人们的脸色。孔夫子讥讽喜欢作秀的人,说:"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太史公描写秦舞阳的外强中干,说他刺嬴政时"色变振恐":乃至杜工部盛赞公孙大娘剑舞绝技,说围观群众"观者如山色沮丧",用的都是"色"字的本义。
  这个本义,显然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是人们内在的情绪通过面部肌肉、眉眼口鼻这些物质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的结果。现在我们还常说“喜形于色”、“谈癌色变”,仍用的是脸色的意思。
  当然,现在说"色",多以"色彩"这一含义为主,似乎更强调其客观性。科学家们说,什么是色彩呢,就是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应该有很多人,小时候都曾经拿着三棱镜,去分解阳光的色彩吧。事实上,人类眼睛的特殊构造,可以使我们看到可见光形成的所有色彩。
  我们的祖先,虽然没有掌握物理学与人体解剖学的先进知识,无法客观地分析色彩的发生机制,但却敏锐把握到了色彩可能对人产生的影响。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就是因为他发现人类可能因贪婪和孱弱,而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迷失。
  然而世人几乎没有睿智如老子的,所以都听不进老子的话。人说到底是感性的动物,容易依赖感官,也容易沉溺于感官。江淹"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离愁别绪更重,作了黯然销魂的千古一叹;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却衬出了大英雄羁旅思乡的寸寸柔肠。色彩,除了构建了美丽的自然,还帮助我们衍生出丰富的情感世界。
  而且先人的审美情趣太过丰盛,不仅把山水风光联系到情绪,还又引申到男女。大约是因为面容姣好、身姿窈窕的女子,同五色缤纷的自然一样,可以给人美的感受。“色”,又多了姿色、美色这样的含义。梁惠王召孟子谈心,劈头就是一句“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即把这风流又有些下流的含义,塞进了"色"字里。
  看透一切的,还是佛家。佛家说众生是由色、受、想、行、识组合而成的身心,而“色”就是指一切物质的存在。“色”又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是我们所依靠生活的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是我们所感知的外界。
  佛家最后凝重地说,色即是空,一切物质的存在都将幻灭,并不值得我们留恋。佛家是出世型的宗教,要求人们摆脱一切世俗的羁绊,达至心灵的宁静与平和。其实,红尘有红尘的美好,否则,人干嘛要进化出一双可以看到全部色彩的眼睛,倘若如某些生物般只能辨识两色,世界黑白分明,内心岂非更易平静?
  所以,既然有了这样幸运的眼睛,不如一同踏上这条逐色之旅,去寻觅这些浅碧轻红、姹紫苍黄在我们的文明中的负担与承载。
  (摘编自陈鲁南《织色入史笺:中国历史的色象•序言》)
  材料二:
  沉浸在中国的色彩美学里
  袁小圆
  每个人来到这大千世界,我们的五官会带来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各种不平凡的体验。而眼睛所看到的,除了物体的形状,更迷人的是精彩纷呈的色彩。
  我们试图分辨着,更被这些色彩吸引着。中国传统美学所凝萃出的这些色彩,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的色彩文化的美好所在。这本书带我们领略了丰富而典雅的中国传统色彩的盛宴,一场视觉的享受。
  1.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文里,“色”的最初含义指人的脸色,主要指因为情绪变化而产生的面部表情。
  B.现在人们说的"色"其实是科学意义上的"色彩",是人通过视觉对光产生的印象。
  C. 老子提出了"五色令人目盲"的观点是因为他敏锐地把握到了各种色彩的发生机制。
  D. 对感官的依赖和沉溺导致智力平平的人无法理解老子的忠告,最终沦为感性的动物。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虽然五官会给人带来各种各样不平凡的体验,但视觉带给人的体验却是最迷人的。
  B.中华民族几千年凝萃出来的各种色彩已经足以代表中国传统美学的最精华的部分。
  C.故宫建筑和文物连接了古典传统文化和色彩,使人能直接触摸传统色的真正的美。
  D.中国传统色系中,与中国古诗词有关的颜色数不胜数,如"盈盈""黄栗留"等。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同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色"的内涵相对单一,主要指色的名称或颜色的词。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色彩的来源是自然,是对五色缤纷的大自然模仿的结果。
  C.材料一主张通过古代器物去认知色彩之美,材料二主张拿着三棱镜去感受色彩。
  D.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尾都明确呼吁人们通过阅读书籍去体验五彩缤纷的色彩之旅。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以“色彩”为写作对象,但是侧重点却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4分)
  5.《满庭芳•国色》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创意节目,依托现代视觉艺术,将中国传统色彩的优雅绚烂外化为舞台上的炫酷呈现。请结合材料二和歌词内容,从来源、特点、影响三个角度谈谈你对“传统文化色”的认识。(6分)
  我骑良马过世间
  溜达市井和大川
  眼中颜色翻波澜
  天地呈现出五官
  青白黄赤黑 东西中南北
  五色的经纬 织出山与水
  千红万紫顺东风
  雨过千峰泼黛浓
  青风渡金风玉露
  地有盛色天有虹
  梅红、鞠衣、松花、丁香
  魏尘、绷叶、沧浪、东方亮
  胭脂、缙云、福色、苏方、菡萏、黄
  伽罗、浅云、月白、绿沉
  天缥、黄丹、米汤娇
  青金石、琅玕紫、朱颜酡、石绿
  半见、魏红、欧碧、无心绿
  吉翠、雄黄、玄天、十样锦、朱樱
  杨妃、青骊、银朱、松石
  霁红、岱赭、凝夜紫、
  海天霞、远山黛
  色彩有万千
  青白黄赤黑,东西中南北
  五色的经纬,织出山与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
  三三(节选)
  沈从文
  (1)第二天,妈妈要三三送鸡子到砦子里去,三三不说什么,只摇头。妈妈既然答应了人家,就只好亲自送去。母亲走后,三三一个人在碾坊里玩,玩厌了又到潭边去看白鸭,看了一会鸭子,等候母亲还不回来……心里老不自在,回到碾坊里去。
  (2)但是过了一会,母亲可仍然回来了。回到碾坊一脸的笑,跨着脚如一个男子神气,坐到小凳上,告给三三如何见到那先生①,那先生如何要她坐到那个用粗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