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 约14000字。
鄠邑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尚书》中,“天”已不是人所不能认识的东西,反而是人能认识它,并在行动中达到自己的目的。到了与《尚书》不同的《周易》及先秦诸子出现后,天人观的内涵才实现了人文理性的转向。这其中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主要流派,基本上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涵。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道数将为天下裂”,三人都在言说“道”,可见那时“道”已经成为当时思想的主题。
《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这里的道,老子认为是不可以命名的,也即无法用概念来加以界定的,一旦给它强行取了名宇,那就不是“道”了。也就是说,“道”是不可以用概念来确切把握的,天不再是最高的存在,而是要师法道,即“天法道”。由此,天成为从属于道的范畴,从而获得了形而上的哲学意义。
可以说先秦诸子思想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面貌。这一时期,先秦诸子纷纷提出了自已的“道”,用以沟通天人,摆脱原始巫术和传统天命观的束缚,促进了人性的觉醒。而由此形成的“天人”关系被视作一种新的“天人合一”,“道”正式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思想主题和核心范畴,一切都要以“道”为本源依据和最终旨归。而由于这种“道”是祛魅后的形而上的范畴,使得中国传统的天人关系实现了人文的转向,而且形成了沟通天人、物我的媒介。
无论是哪一种思想,天人关系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其发展确实是经过原始宗教的信仰阶段而逐步发展到形而上的理性层面。经过先秦诸子的改造,天基本上脱去了其神秘外衣,呈现出更多人文理性的色彩。
但不论是具有神秘意义的天,还是自然意义上的天,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并指导人事活动的依据,其最终目的都是明吉凶顺人事。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比象(比拟象征)”思维,就被赋予了更多政治伦理层面的内涵。因此,虽然“比象”思维的对象还是天地,但经过先秦诸子的创造性阐释,这时所“比象”的天地的内涵、意义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转化为哲学上具有本体意义的天。
当然,经过改造,天的内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具有了强烈的人文理性的色彩,但依然没有完全摆脱主宰之天的影子。中国“比象”思维的形成,是在原始思维基础上的更高层面的发展。中国原始巫术在神秘形态下固有的直观性,使“比象”思维保留了巫术的形象性、想象性等特征,使“象”具有了超越的形上意义,使得“象”在后来可以与“道”“德”“心”等联系起来,逐渐祛除了神秘色彩,获得了形而上的理性内涵。
统而观之,“比象”思维强调直感,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注重想象作用的发挥,同时又不脱离理性思维。此外,随着先秦诸子百家提出“道”“德”“心”等概念范畴,天逐渐演变为一种道德之天和自然之天。由此出发,“比象”天地逐渐实现了人文理性的转向,从而获得了哲学、政治、伦理等层面更广泛的内涵。这种转变深刻地影响到了“比象”思维的内在结构,使“比象”思维呈现出中华文明思维方式的典型特征——“比道”。
(摘编自王海龙《“比象”探源——“比象”与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先秦诸子都提出了自己的“道”,但只有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才真正改变了之前的天人关系。
B.“比象”是一种强调直感的思维,因为被赋予了更多政治伦理内涵而使天地的内涵等发生明显变化。
C.“比象”思维是在原始思维基础上的更高发展,保留了巫术的特征,让“象”具有了超越的形上意义。
D.“象”与诸子百家的“道”“德”“心”等概念联系后,“比象”天地获得了哲学、政治、伦理等层面更广泛的内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列举《尚书穴周易》等对“天”的认识,是为了论证先秦诸子对“天”的认识与此不同。
B.文章引用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是从“道”内涵深刻的角度诠释老子对“道”的理解。
C.在证明先秦诸子思想奠定中华文明的基本面貌时,文章从“道”入手,讨论天人关系的变化。
D.文章在讨论不脱离具象和理性的“比象”思维时,注重分析先秦诸子对天的内涵的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尚书》中,先民们已经能够全面认识“天”的特征,并能在行动中达到自己的目的。
B.经过先秦诸子的改造,“天”基本被祛除了神秘的原始宗教因素,天人观的内涵呈现出更多的人文理性色彩。
C.具有神秘意义的天和自然意义的天的内涵经改造有了新的变化,从而不再作为先民指导人事活动的依据。
D.道让“比象”从原始巫术和传统天命观逐渐转为人文理性,并使“比道”成为中华文明思维方式的典型特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与北京首钢朗泽断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宣布,经多年联合攻关,全球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一步合成,并已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
首钢朗泽突破了乙醇梭菌蛋白制备核心关键技术,大幅度提高反应速度(22秒合成),创造了工业化条件下一步生物合成蛋白质获得率最高85%的世界纪录,并成功实现工业化应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