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230字。
论述类文本阅读
江西省上饶市2023届高考二模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21《阿Q正传》在北京《晨报附刊》分章连载。当时主编《小说月报》的沈雁冰说:阿Q这人,要在现社会中去实指出来,是办不到的;但是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一语,道出了阿Q令人产生精神反思的深刻意义。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的绪论中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阿Q正传》是鲁迅精神反思的全面结晶。鲁迅不仅反思自己,而且希望通过阿Q这个艺术典型唤起中国人的精神反思。
几千年来,精神胜利法这种精神现象在中国是很突出的。明末清初,利玛窦、南怀仁等传教士携“西学”来华,中国知识分子便喜欢以一种“老子化胡”式的想象来理解“西学”,以保持对“中学”的自信。譬如黄宗羲曾说,“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这种唯我独尊、鄙夷四方的观念在中国人头脑中充斥了几千年,降至近代,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帝国主义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然而在致命的打击面前,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却拒绝正视现实,承认失败,以总结教训,重振国风,反而文过饰非,“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靠虚假的精神胜利来麻醉自己和国民的灵魂。于是,精神胜利法就成为近代中国一个普遍的精神现象。因此,对中国人来说,至关重要的就是需有人来大喝一声,使之猛醒,实现精神的自觉。
鲁迅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正是这一重任的承担者。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这一不朽形象表现了人类容易脱离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陷入主观主义误区的普遍弱点。鲁迅则通过阿Q这一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当时中国的一种昏聩颟顸、自欺欺人的精神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易于逃避现实、退入内心、寻求精神胜利的精神机制。《阿Q正传》可以说是哲学小说。阿Q是一位与世界文学中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等典型形象相通的着重表现人类精神机制的特异型的艺术典型,可以简称为“精神典型”。以这些典型人物为镜子,人们可以看到自身的精神弱点,“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陈涌说:“鲁迅即使没有其他著作,只要有一部薄薄的《阿Q正传》,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人可比的最伟大、最深刻的作家。”鲁迅《阿Q正传》的发表,标志着这位“精神界之战士”担负起改变中国人精神的“立人”重任,成为不朽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为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文明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阿Q正传》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在中国还很普遍,确实是“不存在而又到处存在的”。
堂吉诃德到临死时才明白自己不过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并非什么骑士;阿Q则是直到被押往法场时还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这两个艺术形象都是绝妙的“镜子”,启悟人们认识自己,实现精神的自觉。《阿Q正传》绝不是表面化地描写阿Q的可笑言行,而是穷根究底地找出这种可笑言行的精神根源,明确概括为“精神上的胜利法”,详细而清晰地传达和描写出来,使之升华到精神典型的境界。鲁迅创造精神典型的意识的确较之前人更为自觉、明朗。但其中的哲学本意是常人难以理解的,这一百年来,《阿Q正传》几乎成为考验一个人阅读力、领悟力和思想水平的试金石,成为启发人们精神反思的警示器。
(摘编自张梦阳《论阿Q的精神反思意义》)
注释:①老子化胡:佛教传入中国之初,社会上受华夷论影响,出现了“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化胡成佛之说,以宣传佛道同源论或老子转生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沈雁冰“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不是因为他生活中见过阿Q这个人,而是他阅读过程中可能疑惑自己身上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
B. “精神胜利法”的特征是:用主观意愿宽解和疏导客观实际的失败,以减缓自己的精神压力、思想负担和情感矛盾,达到心态情绪的平衡稳定。
C. 鲁迅作为伟大作家,为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文明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致于《阿Q正传》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D. 《阿Q正传》中对阿Q可笑言行的描写,会让很多读者,将阿Q只当作一个滑稽小丑去理解,从而无法看到这种可笑言行的精神本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鲁迅的精神反思,阐述了“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和存在的价值。
B. 文章灵活运用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手法,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通俗性。
C. 文章第三段对比堂吉诃德和阿Q的不同点,来说明阿Q在中国更具典型性。
D. 文章引用陈涌的言论,来说明《阿Q正传》是鲁迅所有小说中最深刻的一部。
3. 下列表述,不符合材料中所论的“精神胜利法”范畴的一项是( )
A. 苏轼泛舟赤壁,面对客人的悲伤,劝慰客人多看看山间的清风明月,希望和客人一起徜徉其间,自得其乐。
B. 1127年,金兵把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二人俘虏北去。北宋旧臣称之为“二帝北狩”,说徽钦二帝去北方打猎去了。
C. 《新青年》上发表过林损的一首诗,开头两行是:“乐他们不过,同他们比苦!美他们不过,同他们比丑!”。
D. 东西被偷了,旁人安慰你“蚀财免灾”;一门心思努力上进却事不遂愿,好心人劝你“无官一身轻”。
江西省南昌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测试(第二次)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是我国学术发展成果丰硕的时期,沈从文先生深耕物质文化史研究领域,对中国古代的服饰、丝绸、染织、瓷器、家具等物质文化史专题都有所建树,《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是其代表作之一。它尤其注重寻找文物背后的文化与史实,揭示服饰和穿着者背后的故事及其所蕴含的社会历史信息,进而探寻历史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