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7题, 约7620字。

  秘密★启用前
  大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长:9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1~3题。
  材料一: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在教化中让人心生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礼治是传统社会的规则,法治是现代社会的规范,新时代也提出了“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法治之治平等待人,法治的治理对象包括所有人,对各级各类当权者以及不当权者,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不仅治民,而且治官。法治相信人皆有善恶,在这方面人与人没有本质差别,掌握权力的人并没有什么特别高尚的道德操守,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土社会中的“礼”是人们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人们服从礼,礼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法律靠有形的权力机构维持,而礼靠的是“传统”来推行。
  C.法律除了治民,还要治官,掌握权力的官员需依靠法律约束,因为教化不足以让他们抵挡诱惑。
  D.当代社会治理的全部工程既需要法治治理,也需要道德、宗教、习俗等多条途径,用以协同治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强调“克已复礼”,这表明孔子注重主动修身,注重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节,人服礼是主动的。
  B.从“‘子不教’,成了‘父之过’”可知,乡土社会更看重的是通过教化手段维持礼治,进而维持社会秩序。
  C.法治之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礼治之礼则强调在礼治面前人有贵贱等级、上下长幼的差别。
  D.由于礼治的治理范围是漫无边际的,礼缠绕在每个人身上给人以极大的束缚,所以只能使社会走向僵化。
  3.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在社会治理方面“礼治秩序”的弊端。(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4~6题。
  西湖的雪景
  ——献给许多不能与我共欣赏的朋友
  钟敬文
  到了灵隐山门,我们便下车了。一走进去,空气怪清冷的,不但没有游客,往时那些卖念珠、古钱、天竺筷子的小贩子也不见了。石道上铺积着颇深的雪泥,飞来峰疏疏落落的着了许多雪块,清冷亭及其他建筑物的顶面,一例的密盖着纯白色的毡毯。
  在冬天,本来是游客冷落的时候,何况这样雨雪清冷的日子呢?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