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2280字。
衡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卷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四道大题,满分150分。
2.测试时量:150分钟,请同学们科学、合理地安排好答题时间。
3.本卷为试题卷,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土中国》之所以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影响,是因为虽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乡村发生了巨变,但是许多乡土的或者说基于人际关系的属于中国人特有的东西,在城乡之间似乎都还存在。我们今天重读《乡土中国》,无形中就可以去认识变化前的乡土中国,然后再去理解如今变化后的乡土中国。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传统中国社会做了三点总结。首先,是人与土地的关系。传统的乡土中国之所以被称为“乡土”,是因为人与土地紧密联系,乡土性是基础。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熟悉性。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熟人社会。再次,是对私人关系、人情关系的强调。费孝通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越是自己熟悉的人关系越强,然后逐渐向外一层层疏远。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大家总能感觉到有人情味,就是因为在这样一种差序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
除此之外,费孝通还强调了乡土中国的一些基本特征,比如“无讼理想”。许多乡村的宗族条规都将无讼的理想潜移默化带入到老百姓的生活里,让大家把打官司看成是不很好的事情。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要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这也就意味着法律对于传统中国社会是没有效率的,维持乡村秩序、治理乡村事务依靠的是一种“礼”的习俗传统。只有到了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熟悉社会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礼治失去了存在的社会条件,才产生了法律契约的关系。
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理解费孝通写作《乡土中国》的初衷。1947年前后,当时的媒体、学界普遍流行着这样一个话题:未来如果有一个新中国的话,它要走向一个什么样的方向?费孝通在当时写这部书,当然是在思考像这样的关乎未来中国走向的大问题。他认为,如果对中国人而言是这样一个维系私人道德的东西在起作用的话,那么发展一个公共的领域其实是一件不太容易实现的事情,所以就需要在一个更加务实的基础上建设国家,而不是一个过度理想主义的思路。他强调当现代国家建立后,必须要把传统乡土社会中内生性的互惠关系放到国家和社会的互动当中。这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没有完全讨论到的,却是今天的社会里需要注意和强化的。比如我们国家所提出的“共同富裕”就是要避免某一方的资产或所得变成独享的。社会的合理存在就是要有相互性的往来,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费孝通在晚年意识到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完全传统意义上的乡土中国,面对当今世界性的文化转型,他强调说:“我深深体会到,我们的社会生活还处于‘由之’”的状态而还没有达到‘知之’的境界。”这“由之”的状态是乡土社会的一个特征,就是大家不用去问为什么就按传统习俗规定行事;但是今天的世界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就是“知之”的状态。“在多元文化中生活的人们还未能寻找到一个和平共处的共同秩序,这是面临21世纪的世界人类共同的危机。”从原来的乡土社会到如今的全球社会,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简单概念就能解决的,要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这也促成了他在晚年从早期关注社会的乡土结构,转换到对文化价值的讨论上。
当今的中国已经从封闭的乡土中国走向现代世界,通过诸如“一带一路”等不同文化、文明互鉴的举措,试图用中国曾经的文化逻辑服务于世界文明,从而寻求在走向世界性的过程中化解矛盾的可能性。这个过程中会遭遇许多挑战,也会有许多博弈,中国如何做出自己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人类学、社会学应当注意基于乡土互惠社会的研究对未来中国走向世界所具有的指导价值,基于这种互惠原则,未来中国将从一个地方性的社会存在变成一个世界共同体的存在。
(摘编自中国人民大学赵旭东《从〈乡土中国〉中理解中国社会》,有删改)
材料二: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着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土中国》作为一本完成于1947年前后、讨论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书,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影响。
B.在差序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这使人们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总能感觉到具有人情味。
C.把内生性的互惠关系放到国家和社会的互动当中,这是《乡土中国》里完全没有讨论到的重要问题
D.乡土社会可以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因为发挥了“礼治”的作用,所以“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秩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则材料都提到了乡土社会里“礼治”的作用,认为法律对于传统中国社会没有效用
B.两则材料都阐述了人们服从于传统习俗的“由之”状态,这种状态是乡村社会的特点。
C.两则材料都体现了费孝通对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的关注和对世界文化价值的深度思考。
D.从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费孝通的研究侧重于传统社会,重在既往而不在未来。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
A.费孝通认为,传统中国社会的格局就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产生的波纹,一圈圈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B.王士晋在《得一录•宗祠条规》写道:“太平百姓,完赋役,无争讼,便是天堂世界盖讼事有害无利……”
C.费孝通指出,在旧中国礼仪开支与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如出生、结婚、死亡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不得不付出的花销。
D.费孝通以文化自觉为基础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四美方针,被誉为“十六字箴言”。
4.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乡土中国》的具体影响。(4分)
5.如今全国范围内正在推广“无讼社区”,请结合材料简析“无讼社区”与乡土中国中“无讼理想”的不同之处。(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桃之夭夭
格致
①我家的屋后有几棵大李子树,还有几棵海棠树,北窗外不远处还有一棵桃树。
②桃树开花的时候,北窗就被桃花挤满了。这样的美景,并没有谁多看一眼,那一树妖娆的桃花,自顾自开着,家里的大人孩子也自顾自忙着。等桃花谢了,我的目光停留在北窗外的时间反而多了起来。那些绿茸茸的桃子,比粉红的桃花还要耐看。桃花简单,一眼就看清楚了。但层层叠叠的桃叶和藏身其间的桃子,则让桃树进入了一个神秘时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