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18030字。

  高2021级高二下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构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首要任务是确立散文文体的核心。散文的特点是自由与真实。散文没有自己特定的文体标识,其写作内容无所不包,它也没有属于自己的结构要求和特殊写作技巧,散文唯一的不自由是不能任意虚构,真实是它的最基本要求和最可贵品质。虽不一定是客观上的真人真事,但作者在主观上起码不能有意虚构,更重要的是文中所写的必须是真情实感,在散文中,真实的作者始终在场。因而,如果追问散文的真正核心是什么,只能说是“人——文”。在散文中,“人”与“文”一体两面,“人”是散文作者自己,而“文”是“人”的创造物,亦是“人”得以呈现的文本符号。小说、戏剧和诗歌也包含作者与作品两个层面,但这些文体作者隐藏在形式和话语背后,而散文的“人”与“文”之间无需话语装置和形式中介,作者在文章中是直接在场的,散文是“人文一体”的直接呈现。
  以“人——文”为核心,散文文体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知识与经验层面,二是思想与情感层面(理性与情感),三是精神与境界层面,四是文体与语体层面。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精神与境界三个层面是散文的内涵层面,由具体到抽象层层叠加、内化和升华。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关乎内容的宽度(丰富性)与深度(深刻性),其中知识与经验层面是直接性、事实性和偏于客观性的内容信息,诉诸叙述、描述和说明;思想与情感层面与前者相伴相生,“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言也,故即事以寓情”(刘大櫆《论文偶记》),思想统摄知识,经验伴随情感,是基于前者的偏于主观性的方面,诉诸议论与抒情,表现为散文的理趣和意境;精神与境界层面是在前述两个层面基础上的最终升华与结晶,是散文内涵的最高层面,涉及散文整体的精神品质、价值立场、道德理想和性灵情致等,是散文最终达到的境界,也是前述两个层面的人格化,是散文的核心——写作主体人格的最终显现。文体与语体层面则是以上三个层面的符号显现,是读者直接接触到的信息符码,前三个层面必须经由它来表现,是散文核心的另一面——文的承担者。在散文理论的四个层面中,精神与境界、文体与语体是“人”的最直接显现。精神与境界形成散文的“人格”,文体与语体形成散文的“文格”。
  一篇好的散文取决于其展现的作者人格的高度,它往往有丰富新颖的知识与经验、美好的情感与趣味、健全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文格”是通过文体与语体体现出来的“文”的品质,是与人格相统一的文章的符号层面,包括文体、结构、笔调、修辞、文字等。文格是人格的自然延伸,与人格息息相关,“人格”与“文格”相互映照、相得益彰。“人格”与“文格”的融合形成散文整体的“风格”。
  (摘编自汪卫东《文章传统与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重构》)
  材料二:
  “文以载道”的古代散文与“自我表现”的现代散文,在作者“自我”的真实性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前者服务于政治范畴的“道”,以“道”遮蔽、隐匿并封闭作家的“自我”;后者则是表现本真的“自我”,社会生活中的作家与文本中的“自我”具有同一性:“我”就是“我”,“我”写,故“真我”在。
  “自我”本真的中国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孔子的“修辞立其诚”和庄子的“法天贵真”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的写作内容宽泛,没有结构上的特定要求,也不存在写作技巧上的特殊之处,它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虚构,要饱含作者的真实情感。
  B. 材料一引用刘大櫆《论文偶记》里的句子是为了论证思想与情感层面同知识与经验层面二者相伴相生的关系,前者统摄后者,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C. 散文的思想与情感层面偏主观,知识与经验层面偏客观,精神与境界归属散文内涵,文体与语体则是信息符码,没有这个符码,前三者就无法显现。
  D. 中国的“自我”本真观念,以孔子的“修辞立其诚”和庄子的“法天贵真”思想观念为指引,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追求自我的“人本主义”思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的特点是自由与真实,因此只有让真实的作者始终在场,写出真情实感,才可以创造出散文的文本符号“文”,进而使“人文一体”。
  B. 散文须展现作者人格,并与文章符号层面相互映照,所以只有“人格”与“文格”相互融合形成“风格”的散文,才能够称之为好的散文。
  C. 中国古代散文被“文以载道”的文化霸权话语控制,作家的“自我”处于被遮蔽、隐匿和封闭的状态,因此其在文本中不能表现本真的“自我”。
  D. 叔本华、尼采、伯格森等人的哲学观念支持着英式随笔将艺术表现的立足点转向主观和内心,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方文学“自我”本真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3. 下列选项,最适合引用作为论据来证明中国先哲追求“自我”本真思想的是(   )
  A.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
  B.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C.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D.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4. 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5. 请结合材料,对下面文段中所体现出来的鲁迅散文的“人格”和“文格”进行分析。
  鲁迅散文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我经验的表现。鲁迅写作散文,大抵处在激战或大病过后,或者经过一场劫难之后的精神休整时期,此时相对获得一种“痛定”的闲静,情感较之于杂文的战斗豪情,偏于绵长、凝重和深沉。鲁迅散文的语言则是简约、凝重而柔韧的,在白话文自由舒展、明白晓畅的基础上,着意保留古代散文的气韵风骨和节奏音韵之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不能虚构”错误,材料一第一段提到“散文唯一的不自由是不能任意虚构”“虽不一定是客观上的真人真事,但作者在主观上起码不能有意虚构”,文中是说散文对“虚构”是有一定的限制的。
  B.“前者统摄后者”错误,原文“思想统摄知识,经验伴随情感”,说前者完全“统摄”后者有误;
  D.材料二第二段,孔子和庄子的观念是“自我”本真的中国哲学渊源,并非“指引”,“朴素的追求自我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对文中“异端邪说”阐释。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各小题。
  龙须沟(节选)
  老舍
  [提示]话剧《龙须沟》以主人公程宝庆在旧社会由艺人变成“疯子”,解放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的故事为主线,描述了北京一个小杂院四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节选部分的故事发生在1950年初夏。
  [娘子由外面匆匆走来。]
  二春:娘子,看见二嘎子没有?
  娘子:怎能没看见?他给我看摊子呢!
  大妈:他荒里荒唐的,看摊儿行吗?
  娘子:现在,三岁的娃娃也行!该卖多少钱,卖多少钱,言无二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