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4930字。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3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下学期5月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马克思是德国人,但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首先在西方取得实践上的成功,而来到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之后,既没有因为水土不服而短命夭折,也没有因为环境变迁而改性变种,不仅在古老的中国落地生根、安家落户,而且茁壮成长、开花结果,这不能不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要理解这个奇迹,就不能不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去探寻。正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天然因子,就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了现实可能性,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文明的土壤里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品格以及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极其肥沃的土壤。对此,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治理办法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摘编自刘建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材料二:
  恩格斯指出,“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且“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这一论断,明确指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历史文化的延续承继,对助推社会发展和经济提升具有整体的作用效能,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背景和文化基因相熔铸、相结合的理论根由。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的贯彻践行,同民族文化的赓续传承具备共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这一历史奇迹,就只能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去探寻其中的原因。
  B.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相融通,故而其进入中国后能扎根大地、开花结果有一定必然性。
  C.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决定性作用,为马克思主义能与一个国家文化基因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D.共享理念与其他各项新发展理念有机地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复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克思主义并未首先在西方取得实践上的成功,一个关键原因是西方传统文化中没有与其相通的文化因子。
  B.中华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备共通的历史话语和实践场域,因此国家的社会意识必然在发展中走向统一。
  C.相较于西方文化的理念,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哲思在支撑实现共享发展、追求共同富裕上有独特的优势。
  D.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转化和发展,可见,马克思主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泉源。
  3.下列选项中,其观念与材料二观点契合度最高的一项是(3分)
  A.荀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B.《抱朴子》:“盖人之有礼,犹鱼之有水矣。”
  C.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D.《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以人为本”理念鲜明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为工农谋幸福的理想中。这一理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被持续发扬光大且已变成生动现实,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现象的合理性。(4分)
  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现代化道路称为“中国式”的原因。(4分)
  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练习(一)(二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什克洛夫斯基十分关注小说家如何通过叙事视角的选择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他在阐述“陌生化”理论时,以托尔斯泰在小说《耻辱》中对鞭笞的陌生化描写为例,指出:“托尔斯泰通过避免直接指称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的办法,使事物变得新奇陌生。他的描写使人觉得是初次见到事物,或者感觉到某事为初次发生的那样。”什克洛夫斯基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