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 约12100字。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许多人喜欢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膺,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薄之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文姬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响,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摘编自朱光潜《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材料二:
艺术就是“人类的一种创造的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这是就客观方面而言。若就主观方面——艺术家的方面来说,艺术就是艺术家的理想情感的具体化、客观化,所谓自己的表现。
所以艺术的目的并不是在实用,乃是在纯洁的精神的快乐,艺术的起源并不是理性知识的构造,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蔡文姬之所以能写出《悲愤诗》,是因为她能把切身的悲愤之情放在一定距离之外,对自身的经历加以反省。
B.从客观上讲,艺术会给人们带来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悠久的价值,艺术也离不开创作者的创作自觉和想象能力。
C.在古代中国与西方的艺术实践中,许多艺术形式表明人们都能在适当的距离外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D.音乐不是取象自然,抒情诗不是模仿自然,这都表明艺术并非一味地模仿自然。艺术本是一种自由的创造,一段自然的实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艺术上的做法要不近情理,其目的正是使艺术和实际人生产生距离,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B.只有艺术上出现的诸如波斯画中人物肢体不自然的扭曲等形式,才能弥补实际人生与自然的缺陷。
C.在谈及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时,材料三介绍的“理想的自然主义者”的美学理念,与材料二的观点基本一致。
D.艺术家中的古典派和理论家中的理想派,都认为自然存有美丑之分,这种观点也对其艺术主张产生了影响。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理想的自然主义”审美的一项是(2分)
A.断桥残雪,雪残未消,似有些残山剩水的荒涩感,成为西湖胜景。
B.徐悲鸿画作《愚公移山》中,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奋力挥锄掘石。
C.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D.在梵高的油画作品《星月夜》中,天空是旋涡状的,星云呈现出流动感。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反驳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时的论证思路。(4分)
5.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两句千古传诵。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其蕴含的艺术理论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香市
茅盾
“清明”过后,我们镇是照例有所谓“香市”,首尾大约半月。
赶“香市”的群众,主要是农民。“香市”的地点,在社庙。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面上就是农村的“狂欢节”。因为从"清明"到"谷雨"这二十天内,风暖日丽,正是“行乐”的时令,并且又是“蚕忙”的前夜,所以到“香市”来的农民一半是折神赐福(蚕花廿四分),一半也是预酬蚕节的辛苦劳作。所谓“借佛游春”是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