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1270字。
九江市2023年第三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号、姓名等项内容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表达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对于春秋时代的文化特质,郭沫若曾以著名的莲鹤方壶为其象征,他说:“此鹤初突破上古的代之鸿蒙,正踌附满志,睥睨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的飞翔。”实际上,不仅养秋时代的器物巴术突破了案白,春秋时代的铭文书写也展现出了新的品格。
②第一,礼制的突破、个体意识的显露与吊扬的时代精神。
③春秋是典型的城邦时代,储侯国在摆脱了周天子的羁绊之后,各自开碰拓土,以莲勃的态势发展起来,出现了发达的城邦史学、城邦哲学,一种突破旧有束缕、强调自觉自立的时代精神,已经成为春秋时代的思想主潮。与此相适应,春秋时代的青铜铭文也表现由一种“舍我其谁”的精神风貌。《部钟》整篇铭文有七处用第一人称,而且大多用主格,如“余冥公之孙”“余楠冈事君”,也有用所有格的,如“作为余钟”“乐我先祖”。在这种以我为主的铭文书写方式里,西周铭文“敬天法祖”的思想精神正在一点一点被剥离。
④第二,精细化、个人化的语汇描萃。
⑤西周时代的青铜铭文,完全是礼典书写的产物,其语词使用一方面受限于“礼典”的程式和规范化描述,另一方面受制于“礼器”“礼物”和“礼文”的词汇陈列,留给个人和个性表达的空、间极小。因而,西周青铜铭文的表述更多“公家之文”的特征,却缺少“私家之笔”的个人情致。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最终表现为对“郁郁乎文哉”的周代礼乐文明的追想。所以,西周青铜铭文的“文学性”,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学性”,与纯粹的“文学性”还有着相当的距离。这种情况,到春秋时代有了较为显著的改变。随着历史语境的变化,自春秋早期开始,西周晚期金文中习见之有关廷礼、册命等内客的铭文即已不复见。礼典从铭文中的消隐和弱化,为个人化的文学表达预留了空间。春秋晚期青铜器《蔡侯尊》铭文“灵颂熙商”一句,用以称美大孟姬的容貌,意即娇美的容颜焕发出太阳一样的光辉。应当认为,这种对于大孟姬美貌的描写方式,实际上已开后世以太阳喻女性容颜的先河。另外应当注意的是,此铭文一一列举大孟姬之美德,其文合于诗韵,类似于《卫风•硕人》的“赋”体,描幕之精,在周代的青铜器铭文中罕有其匹,独树一帜。
⑥第三,关注器物艺术本体的文学修辞。
⑦西周青铜器是“礼”的物质载体,青铜铭文的书写重在对“礼”的呈现,而其自身的材质、纹饰、音声之美,在铭文书写中则较少表现。及至春秋时代,个人的情感嗜欲活跃起来。管仲镂篮朱纮、山节藻税,喜欢“装饰之美”。魏文侯与子夏语,好“新乐”而厌“古乐”,喜欢“音声之美”。二者一一违背礼制,以个人的情感嗜好为唯一的出发点。青钢铭文也有所表现:《部钟》“赢少炽扬”意谓编钟之音高低起伏,远近飘荡飞扬,对于“音色之美”的形容已经变得具象化;“灵色若华”用来赞美新铸编钟的“材质之美”,意谓编钟奢华的色泽像鲜艳的花朵。这些体现了青铜器铭文书写的变箪,春秋文学语言的进步,青铜器已经从简单的颂扬祖先的器物载体,转变成了人们“关注”的艺术本体。
⑧“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春秋青钢铭文的书写彰显了一种与西周迥异的文学风格,它表现为昂扬的时代精神、个人化的文学书写和对器物本体艺术修辞的重视,与《左传》等经典文本一道,共同呼唤着一个“新体文言”文学时代的到来。
(摘编自李振峰《春秋青铜铭文书写的文学转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达的城邦史学、城邦哲学使一种突破旧有束缚、强调自觉自立的时代精神成为春秋时代的思想主潮。
B.西周的铭文尽管有“郁郁乎文哉”的文明气象,但受到严格的限制,个性表达的空间小,谈不上文学性。
C.有关廷礼、册命等礼典的消隐和弱化,为春秋时期出现“灵颂熙商”等个性化的文学表达预留子空间
D.春秋时期,不人情感喏欲活跃起来,青铜铭文减少了对礼的呈现,青铜器本身之美成了人们的关注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A.文章开篇以郭沫若对莲鹤方壶的评价来表明春秋时代文化特质是创新变革,进而引出中心观点。
B.文章以《部钟》多处使用第一人称的实例,论证当时人们个体意识觉醛,与敬天法祖思想渐远。
C.第五段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说明春秋青铜铭文的语汇描葬是精细化、个人化的。
D.文章主体采用横向结构,论证了春秋青铜铭文与西周相比有鲜明的转向特征,展现了新的品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时代,青铜铭文内容的书写与当时的思想主潮一致,也强调自我觉醒,突破礼制。
B.西周青铜铭文完全是礼典书写的产物,从文学接受角度看,是对周代礼乐文明的追想。
C.西周青铜铭文多有“公家之文”的特征,而作者却更倾向春秋青铜铭文的“私家之笔”。
D.与西周文学风格迥异,春秋青铜铭文的书写意味着“新体文言”的文学时代即将到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早在公元4世纪初,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就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其中“治卒猢犬凡所咬毒方”有云:“仍杀所咬犬,取脑数之,后不复发。”杀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脑浆敷于被咬处,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11世纪中国就有接种人症获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