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2010字。
南平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著述,陆机的《文赋》同《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中国古代经典文论一道,是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例如《文赋》对“艺术想象”问题的相关论述早于意大利批评家马佐尼的《〈神曲〉的辩护》1300多年,而它对言、象、意传统命题的拓展及其所对应体现的文本、世界、作者的三维关系,更是遥遥领先于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文赋》对“想象”问题的论述展示了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者、文本与世界三者之间的辩证转化关系,并呈现出如下特征。
想象始于“观”。陆机认为想象始于“伫中区以玄览”,“伫”的致静与“玄览”的灵动既相对应又相统一。“伫”即“久立”,与“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屈原《离骚》)同源,蕴含长久孤独思索之意,它以“立”的姿态,表明创作者“致虚极,守静笃”的主动性;其与庄子“形似槁木,心如死灰”的“隐机而坐”具有本质的不同,庄子体于道,陆机致于言,目的分殊表明二者属于不同的对象域。因此,“虚静”应是创作构思的必要步骤,而非目的本身;以静“致”动,静以养“思”,“伫”是为了更深刻细微地“玄观”宇宙。老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文学创作的“艺术想象”正是从“观”万物并作、“瞻万物而思纷”开始的。
想象经于“游”。想象始于“观”,还必经于“游”,方可从“眼”入“心”。在中国哲学中,“游”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诸如孔子的“游于艺”、庄子的“逍遥游”、屈子的“浮游求女”等不同的思想面向,这种复杂性对《文赋》有明显的影响痕迹。陆机认为艺术想象的过程细微精妙,他强调“收视反听,耽思傍讯”,就是要摒弃外物之累,消除二元对立,实现物我合一的状态。在这里,“我”不再是观物的主体,而是与物同游、化合为物的精神显现。而“心游万仞”则是指物我合一的想象、遨游乃至沉思过程,对于这种精神游历状态,庄子“吾丧我”的描述更为形象。所不同的是,陆机强调鲜明的“存我”意识,因为《文赋》的写作目的是论述文学创作何以可能,只有“存我”才能实现从“物象”到“我思”的写作转化。
想象即“赋形”。对于文学创作而言,以物我合一的融合状态促发想象思维是重要的准备阶段,但不能止于此。想象是关于某种“象”的思,在创作者的想象活动中,其所想之“象”必然要不断清晰化、具象化、立体化,亦即想象的“赋形”。“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伴随着“情”的逐渐条理有序与理性化,寓身于情思的“物象”如漂浮散漫的片片白云,聚集成特征鲜明的具体“意象”。此“意象”已经不是观物之视、观物之闻的外在“物象”,而是转化成“胸中之竹”的“意中之象”,从“眼前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转换性实现,体现了从“物”到“意”的真正蜕变,文学创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因此,《文赋》中“‘想象’何以可能”的命题呈现出文学创作构思的具象化过程,想象是从“物象”到“意象”的“赋形”转化过程。
想象需“以言行事”。与西方强调纯粹的想象不同,陆机的艺术想象更为推崇如何“成文”这一具体目的,换言之,想象需“以言行事”。这种“化用”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想象促使言说,并最终以言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二是想象本身即言说,想象以语言为基础。具体而言,文学写作最终以语言文字呈现,想象在兴“意”、聚“象”、成“言”等全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摘编自彭成广《〈文赋〉:“想象”何以可能》)
材料二
陆机在《文赋》中关于艺术想象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已经有所体味,“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著述,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重要资源。
B.陆机认为,“伫”是艺术想象的起点,以“立”的姿态,蕴含长久孤独思索之意,是创作构思的必要步骤。
C.孔子、庄子等人的不同思想面向,丰富了中国哲学中“游”的精神文化内涵,并影响了陆机的文学创作观。
D.在陆机看来,想象的过程就是兴“意”、聚“象”、成“言”的过程,语言既为想象的基础,也是其目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两次将《文赋》里对艺术想象的相关论述与西方进行比较,但对比角度以及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
B.如果没有“存我”意识,创作者就不能实现从“物象”到“我思”的写作转化,也就可能无法完成文学创作。
C.要实现从“眼前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转换,物我合一的融合状态和对所想之“象”的赋形二者缺一不可。
D.“游鱼衔钩”“翰鸟婴缴”两处使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创作者进行艺术想象时的理性思维状态。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苏轼《石钟山记》)
B.“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D.“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
4.关于“艺术想象”,刘勰和陆机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
5.以下为《红楼梦》中香菱所作之诗,请指出此诗吟咏的对象是什么,并结合材料简析香菱是如何展开艺术想象的。(4分)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万年青
冯骥才
天津卫西门外往西再走三百步,有一个岔道口是块三角地,上边住了几户人家,这块地迎前那个尖儿,没人要。
住在三角地上的老蔡家拿它开一个小杂货铺。这一带没商家,买东西得走老远。如今有了这个吃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的小杂货铺,方便多了,而且渐渐成了人们的依赖。有人便给这小杂货铺起个好听的名字,叫万年青。老蔡家也喜欢这店名,求人刻在一块木板上,挂在店门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