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 约15590字。

  周口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著作之中,关于阅读方法的讨论由来已久。“好读书,不求甚解”被后人视为陶渊明关于读书方法的主张,也多用来解释泛读。“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与扬雄“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诸葛亮“观其大略”一脉相承。宋人陆九渊也有类似观点,“读书不必穷索,平易读之,识其可识者,久将自明,勿耻不知”。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的“泛读”方法,已成为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之一。
  朱熹对此多有质疑,他认为“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又说“今人读书,务广而不求精,是以刻苦者迫切而无从容之乐,平易者泛滥而无精约之功”。他强调读书方法在“熟读精思”,即“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熟读”要能做到“熟读成诵”,这是“精思”的前提;“精思”应到“文字里面猛滚一番”,在文宇不通的地方下死功夫,做到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直至融会贯通,这便是“精读”。
  宋以前,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大多散存于文人的各类著述当中。宋人张洪把朱熹有关读书的言论整理成集,即《朱子读书法》。元、明、清时这类著述屡见不鲜,如元代程端礼的《读书分年日程》明代胡承诺的《读书说》、陈继儒的《读书十六观》清代魏际瑞的《读书法》等。当时对“治学”“读书”“阅读”并没有区分,很多论“读书法”的著述,实则是论“治学法”,多是在论“治学之法”时兼及“阅读之法”。张洪将朱熹的读书法“撮其枢要,厘为六条”——“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著紧用力,曰居敬持志”。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读书方法有的应归于阅读态度或习惯如“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中国古代文人的阅读范围,主要是《诗》《书》等经典、诸子及史籍,由于内容深湛,当然需要仔细揣摩。但对于浩如烟海的集部著作,泛观才能博取,也是应有之义。近代以来,随着纸质媒介的普及,阅读内容大大扩展。近现代有不少专门论及读书法的著作,虽然大多是谈论如何治学或如何阅读整本书,但也有不少明确提出了具体的阅读方法。比如:陈莘《读书法》提出了精读、粗读、熟读。
  晚清至1949年期间关于阅读方法的著述,较有代表性的是马雪瑞的《读书法》。该书中的“读书”是指狭义的阅读书籍,不再是泛指“治学”。作者也认为读书方法有“精读”“阅读”(即泛读)两种,但他没有像朱熹一样将二者对立起来,认为“精读和阅读,是读书方法的两个方式,须双方兼顾,不能偏废的”。马雪瑞提出长短不同的阅读材料应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是值得肯定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他认为“精读”适用于短篇文章,“阅读”适用于长篇文章,这显然过于绝对化。
  在我国近现代阅读史上,阅读材料的最大变化就是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的报纸杂志的出现。相对“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报刊杂志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强,信息量大。报刊杂志的大量涌现,必然导致人们阅读方法的改变。近代主张“浏览”“速读”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材料发生变化的必然。今天,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介外,各种电子阅读媒介花样迭出,且不断更新,阅读方法也需跟进。
  (摘编自靳彤《中国文人阅读方法的演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陶渊明、扬雄、诸葛亮关于读书方法的表述看似不同,实则一样,都属于泛读法。
  B.朱熹否定陆九渊的读书法,他的读书法有六条,不过他特别注重“熟读精思”法。
  C.马雪瑞认为读书既需要“精读”,也需要“泛读”,二者需要兼顾,不可偏废。
  D.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的报纸杂志的大量涌现,必然会催生“浏览”法“速读”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陆九渊的话语进一步阐释不在字句解释上过分深究的“泛读”方法,是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之一。
  B.文章第三段列举元、明、清时一些作家的著作,阐明宋代以后出现了专门介绍我国传统阅读方法的著作。
  C.文章以“宋以前”“晚清”等词语照应题目,着重分析朱熹、马雪瑞的读书法,层次清晰,详略得当。
  D.除了引用论证,文章还使用了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既论述不同的读书法,也有力支撑了文章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朱熹看来,“熟读”是“精思”的前提,而“精思”就是要在文字不通的地方下死功夫,直至融会贯通。
  B.鉴于中国文人没有区分“治学”“读书”“阅读”,关于“读书法”的著述,实际上是谈论“治学”之法。
  C.中国古代文人主要阅读《诗》《书》等经典、诸子及史籍,这些著作内容深湛,理当采用精读法;而集部著作浩如烟海,更适于泛读。
  D.根据马雪瑞的观点,我们阅读长短不同的著作应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一一短篇文章应“精读”,而长篇文章应“阅读”,这值得借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汽车销量中的占比已超过11%。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56.6万辆和254.2万辆,累计销量渗透率达12.1%。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我国将迎来第一波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潮,大量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将进入报废环节。妥善做好回收利用工作,不仅能促进电池金属原料的循环利用、减少对源头矿产资源的依赖和环境污染,助力双碳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