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9290字。

  文言文阅读
  2023届湖南省郴州市高三下学期第四次适应性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针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
  材料二:
  田表圣奏议叙  苏  轼
  故谏议大夫、赠司徒田公表圣奏议十篇。呜呼!田公,古之遗直也。其尽言不讳,盖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吾是以知二宗之圣也。自太平兴国以来至于咸平,可谓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矣。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
  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夫有绝人之资,必轻其臣;无可畏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之所甚惧也。方汉文时,刑措不用,兵革不试,而谊之言曰:“天下有可长太息者,有可流涕者,有可痛哭者。”后世不以是少汉文,亦不以是甚贾谊。由此观之,君子之遇治世而事明主,法当如是也。
  谊虽不遇而其所言略已施行不幸早世功烈不著于时。然谊尝建言,使诸侯王子孙各以次受分地,文帝未及用,历孝景至武帝,而主父偃举行之,汉室以安。今公之言,十未用五六也,安知来世不有若偃者举而行之欤?愿广其书于世,必有与公合者,此亦忠臣孝子之志也。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谊A虽B不C遇D而E其F所G言H略I已J施K行L不M幸N早O世P功Q烈R不S著T于U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照,即照见自己;自贤即以为自己贤明,"贤"是"以为贤明"的意思。
  B.遗直,即指直道而行、有古人遗风的人。作者在文中赞美了田公直言敢谏。
  C.大治,指治理得好。“治”与《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中的“治”含义不同。
  D.是,指这、这样。“是”与《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中“是”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先概写太宗和颜悦色“求谏”,再引用他自己的话写他为什么要“求谏”,是一则以
  “记言”为主的短章。
  B.材料二开篇,苏轼就称赞田公为"古之遗直",也由衷称颂"二宗"虚怀若谷,能接纳田公直
  言不讳的进谏。
  C.汉文帝的时候,由于对内不用严厉的刑法,对外也不兴兵动武,所以,贾谊为此忧虑,向文帝进谏。
  D.苏轼认为有必要将田公的奏议集刊行于世,让它广泛流传,期望能遇到与田公见解相合之人,让奏议得以发挥作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4分)
  (2)其尽言不讳,盖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4分)
  14.唐太宗与苏轼都论说了臣子进谏的必要性,两人阐释的内容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其同异。(3分)
  2023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