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语言策略与技能1
课时1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精解词义,细察语境.docx
课时2 正确使用成语——精解词义,细察语境.docx
课时3 辨析修改搭配不当病句——抓住病症,找出病因.docx
课时4 辨析修改语序不当与成分残缺或赘余病句——抓住病症,找出病因.docx
课时5 辨析修改结构混乱病句——抓住病症,找出病因.docx

  课时1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精解词义,细察语境
  课堂讲义
  复习任务  掌握实词、虚词的辨析方法,能够在语境中正确使用它们。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所考词语 题型 命题特点
  2020 全国Ⅱ 以及/乃至 容易/易于
  尚且/仍然 然而/虽然 选择全都恰当的一项 ①从2016年至2021年,全国卷考查实词、虚词仅两次,说明该考点是轮考点,考查频率远不及成语。
  ②从命题看,以实词为主,所选词语不偏不怪,皆为生活与学习中常见常用的,难度不大。
  ③题型均为选择题,与其他考点放入同一语段中考查。
  2019 全国Ⅰ 边缘化/私人化
  获得/焕发 制约/约束
  全国Ⅲ 遐想/联想 限制/制约
  知识图要
  活动一 准确辨析近义实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近几年高考对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动词和形容词上,偶尔也会涉及名词。
  实词的考查以近义词辨析为主。要掌握和运用好实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近义词是为了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语言表达效果更加鲜明生动。辨析近义词,辨异是重点。辨异首先要求同。所谓求同,就是找到一组近义词共同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本义之内,辨析其差异。
  一、意义辨析
  辨析方法主要是“语素区分法”。所谓“语素”,就是词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指单个字。两个近义词往往含有相同的语素,而它们意义的差别,往往落在两词相异的语素上。所以,只要提取出相异的语素来加以研究,就可以相对容易地找到两词的区别。例如“疏离”与“疏远”,两词的相异语素是“离”和“远”,这两个语素在原词中均表示“疏”的结果,只是结果不同:“离”只表“疏”的状态,并不强调“疏”的程度;而“远”则表“疏”的程度,且程度较重。
  辨析的角度主要有:(1)词义侧重点,例如“冷僻”与“冷落”,“冷僻”侧重指“偏僻,不熟悉”,“冷落”侧重指“不热闹,不热情”。(2)词义轻重,例如“嘲笑”与“讥笑”都含有“看不起人、取笑人”的意思,只是词义轻重程度不同:“嘲笑”指一般的取笑,词义较轻;“讥笑”指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取笑,词义较重。
  ……
  课时3 辨析修改搭配不当病句
  ——抓住病症,找出病因
  课堂讲义
  复习任务  1.了解辨析病句最需要的语法常识。2.掌握搭配不当的类型及辨析方法。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题型 病句类型 命题特点
  2021 新高考Ⅰ 语段中病句修改选择题 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用词不当 ①高考频率“高”:几乎未“缺席”过全国卷。
  ②命题形式“稳”:以语段中修改选择题为主,辅以语段主观修改题。
  ③病句类型“显”:主要以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为主,兼及语序不当、成分残缺等。
  ④所选病句较长,一般含两处病因。要求不仅能辨析病因,更要准确修改。
  新高考Ⅱ 语段中病句修改选择题 搭配不当、关联词语错误
  2020 新高考Ⅰ 语段中病句修改主观题 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
  新高考Ⅱ 语段中病句修改主观题 搭配不当、成分赘余等
  2019 全国Ⅰ 语段中病句修改选择题 成分赘余
  全国Ⅱ 语段中病句修改选择题 搭配不当、用词不当
  全国Ⅲ 语段中病句修改选择题 成分赘余、句式杂糅、成分残缺
  知识图要
  [请同学们课前认真阅读“特别知识清单(一)”,了解一下必备的语法常识]
  活动一 辨析句子主干搭配不当
  一、主谓搭配不当
  请具体分析下列病句的病因,并思考其辨析方法。
  1.虽然精彩绝伦的CBA总决赛已落下帷幕,但那跌宕起伏的过程、充满血性的身影、顽强拼搏的精神依然闪现在人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
  课时5 辨析修改结构混乱病句
  ——抓住病症,找出病因
  课堂讲义
  复习任务  掌握结构混乱的类型及其辨析方法。
  活动一 辨析句式杂糅
  同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既想用这种说法,又想用那种说法,结果把两种说法杂糅到一起,就造成了结构混乱。
  请具体分析下列病句的病因,并思考其辨析方法。
  1.(2019•浙江)当人体免疫力大幅受损的情况下,“超级真菌”会乘虚而入,使病情雪上加霜,加速病人死亡,因此它被贴上了“高致死率”的标签,使人闻之色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当……下”是将“当……时”与“在……下”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可把“当”改为“在”。
  2.(2019•天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旨在提高学生们的审美素养为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优化育人环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旨在……为目的”是将“旨在……”与“以……为目的”杂糅在一起,可取其一。
  3.闪闪发光的银块,如果加工成极其细小、只有十分之几微米的银粉时,会变成黑色的,这是为什么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句式杂糅,没有“如果……时”这样的搭配,只有“如果加工成……银粉”或“当加工成……银粉时”。第二个分句可改为“如果把它加工成……银粉”。
  4.亚马孙森林正在经历向生物物理紊乱状态过渡,农业生产的扩大和气候变化是造成亚马孙森林生态紊乱的主要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句式杂糅,应为“向……过渡”或“经历……的过程”。可删掉“经历”,或在“过渡”后加“的阶段”(或“的过程”)。
  分析句子结构
  句式杂糅是结构混乱的主要类型,辨析时应注意:
  1.熟悉积累常见的结构混乱类型,尤其注意介词结构(短语),如“对于……问题上”“由于……下”等,滥用介词结构(短语)最易造成结构混乱。
  2.分析句子结构,看句子中是否存在两个谓语结构叠加的情况。杂糅主要是前一种结构的头与后一种结构的尾交叉组合在一起。
  熟记常见的杂糅类型
  1.本着……为原则(本着……的原则;以……为原则)
  2.对于……问题上(对于……问题;在……问题上)
  3.由于……下(由于……;在……下)
  4.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是由……造成的)
  5.借口……为名(借口是……;以……为名)
  6.因为……的原因(因为……;是……的原因)
  7.靠的是……取得的(靠的是……;是靠……取得的)
  8.大多以……为主(大多是……;以……为主)
  9.成分是……配制而成(成分是……;由……配制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